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子留学的出现要比男子留学晚半个世纪,但是女子留学要比男子留学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中国女子近代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旨在对清明民初女子留学教育的缘起及贡献作一定程度的探讨,以期对当代女子留学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阅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对晚清的社会变革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其中尤以对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以及新式教科书和教育理论著作的引进等方而的作用较为明显。笔者试图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董静芳 《教育史研究》2007,(3):28-31,53
本文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的概况、原因、特点,并分析了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即:扫除了教育近代化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留学教育的道路;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立;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午战争以前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录用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调整,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剖析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的得失有助于了解整个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它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促进作用。本文从留学国别、留学方式、留学资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女子留学概况,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晚清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美和留欧教育开启了留学教育之风。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留学教育是它对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童赴美留学和船政局派遣的留欧学生是晚清政府派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开展及分析留美与留欧教育二者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有利于得出对留学教育的评价,进而引起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洋务派能够启动近代留学教育,主要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粗糙的.但它播下了中国现代性的种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是晚清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因素之一。从纵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从横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也适应了世界之潮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留学教育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湖北就有着“唯楚有才”的美誉,教育水平长期处在中国的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地区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对而言,此时的湖北教育已经滞后于其他许多省份.188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里,他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大力提倡留学教育,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成为中国之教育强省.此文旨在探讨张之洞的兴学对晚清湖北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种发展对湖北乃至全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晓轩 《文教资料》2013,(19):80-81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教育一直局限于以家庭为主的女学中。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时,关注到妇女的受教育权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形成不同的女子教育思想。本文对晚清时期女子教育思潮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中国女子教育各时期的思潮观点、贡献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晚清西方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目的:一是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二是传播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教会女学的创办开创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晚清教会医学校的创办促进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西医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在晚清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废科举,兴学堂,革新旧学,引进新学,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的举措频频出台,一时蔚为壮观。在这场历史变革中,晚清的留学教育及其立法别开生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功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晚清的留学教育开始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十年,曾国藩、李鸿章联衔奏请在沿海各省选派聪颖的幼童赴美学习。次年,共选派了120名幼童,分三年四批前往美国学习。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年),经李鸿章、沈葆桢等人的奏请,清政府又从福建船政学…  相似文献   

14.
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出现与发展.是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近代实业教育思潮的兴起是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女子职业教育实践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数众多的爱国青年学生赴日留学。这些留日学生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广泛、积极的参与,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 ,它是中国新式教育兴起的一种征候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谨就清末民初新式女子教育兴起的概况、原因和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以显现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一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圈子 ,出现社会化、普及化的趋势。最早的女子学校是 1 84 4年由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所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 1 898年 6月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在上海产生。女子学校在 1 90 7年以前增长很慢 ,以后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民国 ,女子学校…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与中国院士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晚清至今,中国留学生约百万之数。从1948年中国第一批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产生至今。中国共有院士1600多名。中国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杰出代表。留学生与中国院士的计量分析说明:一,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留学运动,随着政治局势的变迁,留学国别和留学规模起伏不定;二,留学生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促进者;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多反映在科技领域;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的普及,中国的留学教育将最终成为不具有任何特殊性的常规教育,归国留学生并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刘继强 《文教资料》2009,(32):127-129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和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在清朝政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清末教育改革中一个突出的贡献是极力主张留学,留学的国家首选日本,留学的专业注重实用。同时对留学生要加强管理。他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体现着强烈的卫道精神,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得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由于女学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女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她们接受教育后反过来影响当时未受教育的广大女性,这是晚清女子教育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社会意识、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