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外资企业在华并购发展趋势,以及外资并购所呈现的新特点:一是并购龙头企业,二是必须控股公司,三是严格规定企业的经营目标,这三条是外资企业在华并购的普遍要求。外资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影响深远,本文明确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监督和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扶植产业发展,本土企业在与外资竞争中,通过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保护我国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愈演愈烈,其中一种重要的路径是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采取“阴谋亏损”的手段实现从合资到并购的目的.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存在三阶段模型,通过对被外资并购的合资企业和未被并购企业合资前后绩效的动态对比,发现被并购企业的绩效存在阴谋亏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风险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并予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方增加股权和外方出任总经理是主要的风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外资并购是近年来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和经济合作形式,它会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国家的反垄断法律能有效规制外资并购的良性运行。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法律尚不完善,表现为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体系、反垄断实体法及反垄断程序法等尚存缺陷。加快反垄断法律监管体系建设,是有效引导外资在华并购的基本手段,其重心在于完善反垄断实体法与反垄断程序法等,以提高外资并购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由于业务的需要,外资并购中被收购企业需相关员工工作至并购日,而外资并购审批的不确定性与劳动关系处理的确定性易产生冲突。以朱某等五人起诉其原企业系列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在外资并购的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中一类争议性条款应理解为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契约,但劳资双方另行合意劳动者继续留下工作直至收购完成。劳动合同解除后,留下继续工作的员工与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员工之后的离职行为系向用人单位提前通知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同时,我国应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在外资并购涉及劳动者安置的情况时放宽对于约定终止的限制,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与相关员工签订有最长时间限制的,以收购完成或者劳动者订立其他新的劳动合同为约定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以填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外资并购的发展,而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使其成为外资并购的热门东道国。在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外资并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来说,外资并购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并购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在并购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法律问题需要注意。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外资并购,还未出台单独的外资并购法,现行零散的法律法规仍缺乏实用性和统一性。本文从外资并购的含义和发展现状出发,对外资并购中的职工就业权益保护、反垄断、尽职调查以及安全审查等法律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潮流汹涌而至,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科学、高效的规制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法律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当务之急。正是立足于此出发点,通过评析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的正负效应,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外资并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制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行为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以并购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并购行为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分析零售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外资零售企业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方法,并对合理引导外资零售企业并购的同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蜂拥而至进入了中国市场.其中外资并购是外资投资的一种形式.通过外资并购,中国经济得到了推动.然而,外资并购中的垄断性并购产生了不少问题,为此外资垄断性并购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当然也值得法学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9.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外资大举进军我国,并购我国企业已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种新趋势。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起关键性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垄断倾向、外资并购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目标,介绍国外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着重对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外资并购的实体和程序规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是国际通行惯例。在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主要方式的趋势下,我国吸引外资的方式仍以绿地投资为主,与此同时,在现有的外资在华并购活动中显现出一些行业被外资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负面效应。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外资在华并购规制中存在着制度性的障碍。构建以反垄断政策为核心的外资并购规制体制,对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外资并购在中国健康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外国投资领域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步伐正在加快,规模也在加大。外资并购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讲,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对于我国来讲仍然是利大于弊。世界各国为了更好地吸引与利用外资,更加注重外资审批制度设立的科学性、规范化及审批效率的提高。然而我国现行的外资审批制度却显现出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审批机构重叠、审批期限过长等弊端。本文试图从目前我国审批机构以及审批期限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外资审批制度的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己经成为外国投资者对华直接投资的新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外资并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外资并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将带来不利影响.从近期看,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从长期看,有可能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体系,形成行业垄断,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文章旨在通过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背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所带来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外资并购在中国健康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并购这种方式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本文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从并购的定义入手,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以及涉外并购的核心问题反垄断作出分析。强调我国要积极创建外资并购的良好法律环境,向国际规则靠拢按世贸协定构建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外资并购投资行为法律规制的必然选择,是外资并购资本输入国的法律规范;外资并购投资行为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为无差别待遇原则;基于此,探讨和研究外资并购投资行为法律规制的法制系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国企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 ,应该说 ,外资并购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形成。同时也要看到 ,外资并购国企的出发点并不是帮助国企脱困和转制 ,外商在控股并购国企过程中也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冲击。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中的正负效应 ,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 ,从而推动外资并购国企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风潮愈演愈烈,将危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进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然而一向标榜“自由贸易”、“自由投资”的美国对外资并购却进行严格的管制,本文在介绍美国外资并购管制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应当借鉴其经验,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管制法律体系,设立外资并购管制机榭,建立外资并购听证制度,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并加强国家协调与合作以确保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7.
博西华.扬子并购案的失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外资并购的安全和整合风险的热议。本文从该并购案的讨论开始,剖析了外资并购在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企业整合风险,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安全防范体系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应对以上风险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华外资并购越来越多,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随之引发了国内关于外资并购的大讨论,外资并购与国家产业安全问题也愈发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分析当前外资并购新特点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安全的视角,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对策分析,从而有助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一直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内的佼佼者,是发生外资并购的重点区域。然而,外资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它可能造成的垄断。因此,必须对外资收购上市公司进行反垄断意义上的规制。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法律审查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国民待遇。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之间既存在重要区别,也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我国应健全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协调机制,改进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审查制度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及执法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