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由于工作需要,许多夫妻不得不分居两地。两地分居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在母亲身边,因此,常听一些父亲说孩子认生,不跟他亲,等等。其实,这些不在孩子身边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亚于孩子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爱甚至比母亲更深沉。出现父子生分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缺少感受父爱的机会。父爱对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两地分居的夫妻双方应担起责任并作出实际的努力,去创造让孩子感受父爱的机会。从小生命开始孕育起,做母亲的就应经常向远方做父亲的介绍孩子在娘胎里的情况,并在“胎教”时与孩子“谈谈”有关他父亲的内容,听录有父亲声音的磁带。在孩子将要出世时,父亲最好能回家探亲,使孩子一出生就能见到父亲,以建立最初的父子间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赞颂父爱母爱的诗文不计其数。唐朝诗人盂郊把深沉的母爱编织在游子的衣襟之上;清朝文人蒋士铨则把真挚的母爱渗透在家书之中;现代作家朱自清叉把难忘的父爱融人到背影里面,读来无不令人动容;当代作家阎连科的《想父亲》独辟蹊径,把特别的父爱放置在挨打的场面里,真可谓石破天惊,构思不凡。  相似文献   

3.
在家庭教育中,怎样确立父亲的形象,树立为父人格,表现父爱情境,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为父亲的形象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良好的父亲人格和深刻的父爱有助于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父亲的形象确立父亲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形象、人格和父爱。父亲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父亲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例如,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般地嬉戏,一起  相似文献   

4.
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以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为研究个案,探讨梁漱溟与其父之间融洽与冲突的关系:梁氏父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对梁漱溟的自主、自律、勇敢等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梁漱溟在父亲死后由佛入儒,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复兴,则与其潜意识中因与父亲的冲突所造成的对父亲的“负罪感”有关。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父亲英雄儿好汉。此话不假,可是"英雄父亲"和"好汉儿子"的职业却未见得相同。父亲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儿子则可能成为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对父亲从事的文学不敢恭维。如此看来,父亲英雄儿好汉而且同在文坛成名的父子作家,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坛确实是可谓寥若晨星了。纵观欧洲文学历史,真正称得上名扬天下的父子作家恐怕只有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而  相似文献   

6.
据《父爱需求》的作者,KylePruitt博士所说,父亲是美国孩子尚未利用的最大的自然资源。“家庭中每诞生一个男孩或女孩,他们都有一种潜在的需求,那就父爱。如果缺乏父爱,会让他们迷茫和失望。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也能让孩子成长;但是一种好的父子或是父女关系会让孩子更健康的地成长。”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需要父爱的这种说法已经消声匿迹。我们已开始越来越少地向爱唠叨的母亲求助,越来越多地建造像拐杖一样的父亲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与父亲一起玩耍。父亲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把他们自己塑造成像拐…  相似文献   

7.
油画里的爱     
对于一个孩子,父亲给予的是坚强与勇敢,母亲给予的是温暖与柔情。我看到过一则关于父爱的古希腊神话:技艺高超的发明家、雕刻家蒂德鲁斯父子被克里克特岛国国王米诺斯监押在岛国  相似文献   

8.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9.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     
为人父母者总是十分关爱自己的孩子,但父爱与母爱不完全一样,《父亲的“自责”》中父亲的“自责”,是对自己教子行为的反省,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艺术;《父亲的信》则通过父亲的信讲述父子之间的真情故事。请随着这两篇美文,走进父亲的世界。——本期特邀主持:周俊根  相似文献   

11.
In English literature, the absence of father is not a new theme. In The Glass Menagerie, the father Mr. Wingfield as the fifth character is absen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ather's abs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his absence,the reader can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existence and see the social realities reflected from the play.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红魂灵》的价值在于展开了两个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观念的对比。"父亲"肖山集一颗红心和保守思想于一身的矛盾性格、"我"和"父亲"事业观与爱情观的矛盾及其成败得失,是不同文化观念对比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四位女性人物的命运悲欢,则是作者确立主体立场的价值基点。  相似文献   

13.
情感主义的儒家伦理——再论“子为父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这三个阶段中,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使其得到恰当的理解。“亲亲相隐”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为了维护父子之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实现孝道,而孝子的行为也是由对父亲的情感所决定的。先秦孔子对孝的规定是“隐”和“谏”是并重的,而后世承传往往只继承了他关于“隐”的部分,因此,孝子的行为才会逐渐走向“埋儿藏父”之类的极端化。  相似文献   

14.
从人文和教育的角度,透析《老人与海》中映射出的作者的教育观。海明威的教育观主要有四点:1、父亲对儿子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父子、师生的关系应该以博爱、平等、民主为准则;3、艰苦的环境是培养下一代适应人生挑战的最佳“学校”;4、父亲、老师本身应该品德高尚、技艺高强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典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透过一位普通父亲十几年如一日,在执着的毫不放弃的教育过程中,把自己在幼年时近乎“不开窍”的儿子,逐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的故事,从中归纳他的教育行为、教育经验的积累过程;透过其教育行为的背后,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信念;从而洞察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背后,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活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文坛的作家,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路遥的小说无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经历的色彩和影子,童年的过继让他对感情世界充满芥蒂,而初恋的挫折进一步奠定了他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两性之爱追求的破灭源于他婚姻生活的坎坷,因此他极力推崇母性之爱;路遥笔下理想爱情的命运也遭到真实存在性的质疑,无法在他的作品中拥有一席之地。爱情婚姻生活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他小说创作极其宝贵的素材,锁链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Death of a Salesman,the classic tragedy of Arthur Miller,has aroused world wide critical interest.Various studies and reviews have been made about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views and studies,this thesis tries to probe into a nearly undiscussed issue,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ff and his mother Lind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edipus complex,which is actually a thread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play.On the one hand,Biff bears unusually deep and tender love for his mother; on the other hand,Biff's spiritual killing of his father and later his father's physical death together provide a chance for him to take his father's place.Unconsciously Biff realizes his Oedipus complex.  相似文献   

19.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留美诗人闻一多在未取得学位的情况下提前归国,学界对此一直倾向于用爱国主义情感的驱动来加以阐释。本文更侧重诗人的个人世界,从他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化冲突的不适以及情感归依三方面入手,探析其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