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空间建构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绘画空间的关注和探索,而不同代,不同艺术家对绘画空间的不同理解导致了风格的不断变化,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本试以空间建构为着眼点,探索西方绘画从原始时期到20世纪现代主义在空间表现上的特点,并对其演变过程加以评述,通过研究比较,使人们清楚了解已有的空间建构方式及其变迁的轨迹,以利我们去开拓新的绘画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传统绘画以及现代绘画和抽象绘画中时间与空间表现的浅显阐释,重点说明东西方传统绘画的不同时空观和现代绘画以及抽象绘画中时间与空间表现的发展确立进程。  相似文献   

3.
绘画是一门空间艺术,作为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在西方的绘画历史上空间历来是艺术家探索的对象,尤其是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时期,艺术家们试图探索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的空间之外的其他可能空间表现,所以他们从观察角度、表现方式都进行了变革,或是延伸、或是改造,甚至是打破原有的透视规律,使绘画空间得到一个大的解放,绘画空间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光照的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与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生理反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视觉更离不开光线。在西方油画绘画发展史中,写实性的绘画风格基于对光照物理现象的表现,而到了现代派绘画时非写实性的绘画看起来似乎没有光线照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光照仍然对画面中的造型、色彩和空间起着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已经呈减弱了的状态。西方艺术是特别重视光照的艺术,它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与艺术家对光线认识的发展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要阐述了绘画表现空间的产生,讨论了绘画空间的表现语言,最后着重论述了如何通过审美感受沟通艺术家、艺术作品、欣赏者之间的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早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之变迁历程中,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促成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对“空间”表现模式的成熟。这种“变化”应该是与东汉晚期以来,当时士大夫画家阶层在绘画理论构想与绘画实践活动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独特的关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早已超出了简单的造型功能,线与线群的参差与疏密以及其他形式因素体现出线的空间表现,线的空间表现是情、境、意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绘画中要充分利用线与线群的空间及形式诸因素,创造出理想的画面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综合绘画艺术从传统的观念思维中走出来,经历了各种潮流的变迁,以多元格局展现在人们面前.综合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它标志的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综合绘画将各种绘画材料混合运用,使其独特的表现力在对比之中更为鲜明,为综合绘画的表现和新语言的形成拓宽了道路.综合绘画对当代绘画艺术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绘画是将三维幻象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空间的表现直接关系着形象的塑造和画面的整体效果。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关键。中西传统绘画在空间的表现上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层层推进,内容多而丰富,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焦点透视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能突出主体,引人注目。随着画家的探索,中西绘画也在互相交流,现在表现空间的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对儿童早期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当前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更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教育学认为,提高少儿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是少儿绘画训练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1.
“梦幻”空间是具象绘画中空间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演变,显示了具象绘画所呈现的多元态势。与现实空间比较,它具有时空错位、形象奇异、透视变异、光影诡秘等形式特征。探究“梦幻”空间形成的内涵表达以及思想根源,可以看到“梦幻”空间的精神表现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绘画活动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最好方式之一,幼儿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描绘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线描活动能较好地让幼儿表现对物体的认识,更能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培养幼儿表现空间关系及写实能力.在幼儿线描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通过用身体感受生活之美,用眼睛打开艺术之门,用双手创造线描之趣等方法,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进而来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使幼儿线描画真正富有生命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儿童绘画具有二维的平面化特点,但这种二维是重叠的二维,即其形式虽是二维,但其内容却是超时空、多视点的,表现出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意见的多维性,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丰富感受,是儿童天马行空的想像与随心所欲的表现结果.通过对比正常普通绘画教学与依据幼儿绘画多维空间表现特点实施的教学实验干预,本研究发现成熟和教育都是影响儿童绘画多维空间表现水平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儿童的知觉水平、情感体验、老师创设的自由表达环境、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与策略等.为促进儿童绘画多维空间表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激活幼儿与绘画主题相关的经验,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材料调动幼儿一切感官,挖掘其艺术直觉,应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幼儿富有个性的艺术情趣,应多让幼儿欣赏现代艺术作品,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的相似之处,增强他们自我表达与表现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6-38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与审美意象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空间观与意象造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观上,中国绘画采用以小观大的散点透视法、点与线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动态开放的空间建构方式;而西方绘画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块与面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静态封闭的空间构建方式。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秉持以意取象的意象观,通过水墨简约手法表现意象;而西方绘画的意象观经历了从逼真到变形的演变历程,以重彩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15.
绘画材料是人们认知绘画的基本条件,是表现绘画艺术的基础。绘画材料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抓住材料本身的特质和纹理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笔墨纸来表现艺术,但是还有很多种材料可以成为绘画艺术的材料。只有把握好材料的选择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出现于19世纪的印象主义绘画,无论在绘画题材、表现手法及光与色的理解与表现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形成了与古典主义绘画大相径庭的表现思想和审美趣味。印象主义绘画在19世纪传统绘画的土壤上酿成了一场视觉革命,使绘画走出封闭的画室,进入宽广的外光世界,完成了绘画色彩造型的变革。通过对印象主义绘画在表现题材、绘画技法等方面与古典主义绘画的比较,就印象派绘画对光与色的理解及运用方面看,印象主义绘画是西方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丰碑,为现代绘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美洁 《福建教育》2011,(12):40-41
绘画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作者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绘画赋予了幼儿自由表现的广阔空间.能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发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综合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以其特有的物质属性、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打破了传统绘画材料表现的局限,拓展了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在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和利用。围绕材料的基本属性,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形式与语言问题进行阐述。强调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内在需要是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以线为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在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与表现中,线条发挥了极大的表现性能与抒情空间,使得中国绘画中的线描在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绘画艺术的空间表现出发,探讨了中西方在空间表现上的不同形式,折射出内在的文化和哲学根基,这种形式影响到设计中的服装领域,形成不同的设计思维模式和审美趋向,使我们的服装设计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