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
《救风尘》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它被人们誉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中的一部佳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其剧情冲突的喜剧性是十分地道的。但是,该剧的喜剧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只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作品的喜剧性来源于巧妙的情节结构,来源于情节结构中悲剧、正剧、喜剧因素的奇特组合。 所谓情节,是从贯穿于戏剧中酌冲突而言的,它既是指外部事件、人物的冲突,也指人物之间或人物性格心理上的内在冲突。 从内在冲突上说,《救风尘》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情节发展的离奇和冲突刻划的精巧上。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潇湘雨》常被看作喜剧。但透视它的结尾,从女性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它是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5.
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研究契诃夫的《樱桃园》,讨论《樱桃园》中悲剧和喜剧因素的融合方式,可以发现它在喜剧创作中借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情节、人物和感情净化的构建模式,而以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周星驰的电影虽然以喜剧著称,但是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环境和人物形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电影《大话西游》用搞怪或者"无厘头"的方式表达沉重的话题,在表面轻松的场景中传达着浓厚的悲剧意识1。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大话西游》,来探寻其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潇湘雨》常被看作喜剧。但透视它的结尾,从女性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它是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8.
刘菲 《文教资料》2014,(16):13-15
学界对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一戏剧作品的定义偏向于喜剧,对其悲剧意义的分析较为清淡,然这一重喜剧色彩、轻悲剧意味的倾向有失偏颇。《救风尘》中确有喜剧形式,表现为人物、情节和语言三层面的喜剧性。但实则每一层面的喜剧背后都蕴含浓厚的悲剧意味。并且作家此种形喜实悲的写作特色,意在揭露更彻底的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丽娜 《教育》2011,(4):58-59
《别尔金小说集》中的爱情故事不同于普希金的其他爱情著作,特点是在最后一个情节中摆脱了悲剧的走向,以喜剧收尾。收录在其中的《驿站长》(1830)、《村姑小姐》(1830)、《暴风雪》(1830)这三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叙事风格,虽以喜剧收尾,细读下还是会发现持续着的浓郁的悲剧基调。  相似文献   

11.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关汉卿元杂剧公案戏代表作之一,可简称《蝴蝶梦》.《蝴蝶梦》结合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剧性”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剧情发展弥漫着浓郁悲剧气氛,但关汉卿却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喜剧形式落幕,让《蝴蝶梦》戴上“喜剧”的光环,产生明显反讽效果.“以悲剧叙述,以喜剧结局”根源在于:元杂剧创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伦理观念惩恶扬善的历史要求;以不现实喜剧结尾消解“悲剧”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看来,《呼啸山庄》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15.
赵芳同学问:《项链》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有人说它“是一出带悲剧性的讽刺喜剧”,对吗? 《项链》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过它不像一般悲剧那样凄怆沉郁,悲壮凝重,它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富有哲理具有警世作用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喜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主人公的性格是否“有价值”。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解“有价值”,悲剧人物不只是那些先进、英雄人物,还应包括那些“不足道”的,甚至性格上有这样那样弱点的小人物,只要他们的性格上或多或少地含有值得肯  相似文献   

16.
涂鸿 《考试周刊》2010,(38):24-25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其中追溯式结构的采用是该剧结构上的一大亮点。它既是戏剧本身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了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三一律"和关于悲剧情节安排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8.
重温经典《阿甘正传》,我们发现了一种存在的喜剧性。阿甘由于其无瑕的原质性而以一种陌生的真实直接呈露于芸芸众生之中,从而具有了一种对世俗的遮蔽进行土崩瓦解般的去蔽的喜剧性。故事的叙述动作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游戏性,在实现阿甘这个人物形象的历史性超越时表现出了一种"同在"的喜庆色彩。这种喜剧是一种超越人生悲剧后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7,(1):60-64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所创作的童话作品独具特色,与一般内容欢快、以喜剧结尾的童话作品相比,其悲剧色彩显而易见。在短篇文学作品《拴牛的山茶树》中其悲剧意识尤为突出。本文将结合新美南吉的个人经历以及《拴牛的山茶树》的故事情节,从善无善终的悲剧色彩、人情之冷漠、以及结尾的死亡意识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该作品的悲剧意识。并对作者通过此篇童话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刻画所要表达的个人感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