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高粱》不管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虽然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取材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但是两者却有着诸多的不同.运用西方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研究方法,在时空畸变视角下,从结构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探索电影《红高粱》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曾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创作中极力推崇和模仿表现主义。《青烟》就是表现主义“分身”法的代表作。在《青烟》中郁达夫还突破了表现派无逻辑、支离破碎的表现风格,并在浪漫主义的基调上巧妙地运用了“青烟”这一意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一首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性质的钢琴改编曲,此曲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能够透过《梅花三弄》表现出来其审美特征,并从中挖掘出西方钢琴艺术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渗透和发展。《梅花三弄》这种结合中西审美意识和特点是吸引更多人关注他的主要原因,拓展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空间。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梅花三弄》所含的情感与意蕴,从而更好的帮助人们分析《梅花三弄》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先锋人物的埃兹拉·庞德,耗时近半个世纪,致力于创作史诗般的长诗巨著《诗章》。《诗章》长期以来被视为英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备受关注,但鲜有人从史诗方面分析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章》中对西方现代哲学、政治、宗教等的批判,来揭示作品所包含的易被忽视的"反抗"与"破坏"主题,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诗章》作为现代西方没落文明的一部挽歌性史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至2008年,白先勇联合苏州昆剧院相继推出"青春昆曲"系列: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昆剧《玉簪记》,实践了其"昆曲新美学"原则。这两部新编昆剧继承了昆曲"尚情"的艺术传统,尤其是《牡丹亭》很好地处理了舞台表演效果与情感表现的关系,达到了形神兼备。《玉簪记》则在对情感的细致描摹刻画和演员内心对主人公的体察与观照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传统古名曲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表现离别之情感的曲子。在艺术特点上,钢琴曲和古曲在标题性方面有某种联系和相同的意境。钢琴曲用叠奏式的结构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展现了思念的情感这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在独具魅力的钢琴艺术形式中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10.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弦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61-64,82
哈代的晚期小说《意中人》,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手法,由于其对唯美主义的模拟,从而显露出明显的超前性和现代特征。它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的超越和突破,使之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先声,充分显示了哈代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探索和创新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才能和莫大勇气。  相似文献   

12.
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民族声乐作品最贴近大众生活,最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所以其演唱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孟姜女》是民族声乐园地中的一支奇葩,通过对其演唱表现处理的了解,可以窥视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技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歌唱艺术是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14.
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坚持"艺术即表现"的主张,都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一种想象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科林伍德在继承了克罗齐的基本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表现主义美学理论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薪"大多出现在歌咏婚恋内容的诗歌或诗句中,"薪"也是先秦婚俗中的一件重要物象。"薪"之所以成为先秦婚俗什物,又被《诗经》的创作者们用来取譬起兴而引出婚恋内容,是因为它在上古抢婚习俗中有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功能。考察其在抢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照明功能、攻防功能和马料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作为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对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运动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水仙》,从诗歌节奏与韵律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诗歌内容阐释华兹华斯对自然及人物真实情感的推崇,正是通过这些技巧,华兹华斯实现了诗歌表现中"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0.
萨顶顶的《万物生》以别具一格的魅力打动了无数听众,其歌曲旋律独特而又带有神秘之感,歌词更是极具特色。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诗坛上的著名长诗《荒原》。T·S艾略特所著的这部作品不仅艺术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更是有着完整的意象体系和丰富的象征意蕴。跨越时空,两部作品在宗教及自然生态方面表现出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