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地处亚洲腹部,平面地理位置正在祖国中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由于长期的地形剥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河谷。河谷两旁,黄土堆积成台地。从地质学看,境内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成为古代动物活动和迄今人类居住生存的优良条件,各种动物化石和古代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然而,甘肃境内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过去虽称在酒泉发现过旧石器,但因缺乏地层关系和具体出土地点,一直未被学术界所公认。关于在  相似文献   

2.
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丰富的甘肃地域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黄金段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承载并见证着丝路文明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遗产。从人类生态学、文化社会学等视点,探讨分析了甘肃地域文化资源的类型及现状,并从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对甘肃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战略布局、路径选择等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一、甘肃经济发展概况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松游小唱》:与岷江历史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这一对话中得到鲜活的展示,<松游小唱>也因此而获得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在新的现实语境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与丰富.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思政课实施方案的发布,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甘肃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亦给予高度评价。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提升课程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融入要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实施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对甘肃各高校英语翻译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融入甘肃元素、聚汇多元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模态教学、仿真情景模拟、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传承甘肃优秀文化、弘扬甘肃红色文化、服务甘肃地方经济发展的英语翻译人才,实现语言互通,促进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助推甘肃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甘肃地区石器时代文物考古的历史序列 (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最早的阶段,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时间大约从二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这一时代为了寻觅食物和饮水等的方便,人类一般居住在低山临河地区,多以洞穴为家.在陇原大地上埋藏有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各个阶段的人类化石.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和"世界的尽头"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藏匿着众多与边界垂直的"秘谷",这些"秘谷"一方面在历史上为遭遇宗教迫害的信徒提供避难所,是与世隔绝的理想修行地,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心与边缘互动、南方与北方沟通的重要通道。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中,作为边疆、边缘的吉隆河谷,将在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大战略中处于互联互通、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成为连接我国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桥梁和纽带。本文以吉隆河谷为例,考察了其作为国家面向南亚开放通道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吉隆河谷在国家周边外交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描写了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记录与阐释着悠久而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将《松游小唱》置于今天旅游开发以及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的语境之下,其旅游文献价值非常独特,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上的万物都间接或直接地从太阳获取能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东升西落,在人类眼里变幻无常,神秘莫测。瑰丽的日出和辉煌的日落最先吸引了原始人类的目光,激起人类心灵的震动。人类摸索自然的规律,依赖太阳,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自然,太阳也成了人类最原始的崇拜之一。很多原始部落的人类都将自己视为太阳的子孙,以太阳作为自己的庇护神和图腾标志。在我国甘肃仰韶文化彩陶里有丰富的太阳纹,甚至连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都被认为暗寓着太阳崇拜。英国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2.
地理方位特殊以及多民族的交融和聚居,造就了甘肃当地丰富而又别具一格的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多民族文化在甘肃陇南融汇共存,陇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亟待传承和推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外宣翻译人才缺乏等原因,对外译介方面不是十分突出。探讨地方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策略,对于将地方文化与国际接轨,最大程度实现地方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文章探讨了民国时期甘肃多样性自然灾害积累下的严重后果,主要从历史积累、自然环境的先天制约与人类破坏自然的反作用、腐败的政治与无休止的战争、科学技术的落后、救济制度的缺乏等五个方面分析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自然灾害的直接成因是自然的变化,但人类的活动可能诱发许多自然灾害或加重灾害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不为而灾"。  相似文献   

14.
沂蒙是一个历史人文地理概念,包括山东鲁南地区的沂沭河流域和汶泗流域。这里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区域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相间的地理环境和史前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早期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目前这里发现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也可以看出原始文化的产生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军 《甘肃教育》2014,(3):60-61
正甘肃地处我国西部,省内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舞蹈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更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下面,笔者谈一谈甘肃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一、甘肃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1.舞蹈教育硬件设施薄弱。学校开设舞蹈课程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丰富的舞蹈教材和完善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甘肃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空问组合状况较好,以人旅游资源为主要特色,内涵丰富,具备极大开发潜力,为把甘肃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甘肃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但其旅游经济总量不足。甘肃旅游的发展应在弘扬民族文化,开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旅游,走文化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甘肃是中华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傩文化蕴藏丰富且保存较好,但目前对甘肃傩文化的研究还很显薄弱。《甘肃傩文化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其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面介绍和研究甘肃傩文化的力作。全书对甘肃傩文化的历史渊源、生态现状、地方特色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调查、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繁荣甘肃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增进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作为垂功于后的补阙之作,其在著述精神、研究方法和体例编排等多个方面颇多启迪。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16日至22日,甘肃教育社主办的《甘肃教育》《学生天地》杂志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总暑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书市期刊展,展会期间,甘肃教育社以精美优质的期刊新颖别致的展位设计和丰富多极的活动,吸引了无数参观看的目光甘肃教育社展台前始终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甘肃教育社的工作人员也成了整个期刊展厅里最忙碌的人。尤其是《学生天地》杂志,由于其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有很强的可读,性受到家长、学生的普遍赞誉和认可。在《学生天地》杂志免费赠阅和有奖征订活动中,两天共赠阅杂志3000多份,现场订阅100多份,收到了宣…  相似文献   

20.
甘肃收入贫困的实证分析及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与反贫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古老的话题。甘肃是全国有名的贫困省份,收入贫困是甘肃贫困的最基本表现形式。甘肃的收入贫困集中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东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相对集中。其直接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深入、不同步、不协调、不配套导致的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及经济发展战略失衡。转型时期甘肃应以“富民”作为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实际的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