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学生的体育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体育学刊》2005,12(5):95-97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剖析,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迎合了当代社会对人们体育经历的需求,并为学生拥有成功的体育经历开辟了新的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竞争性、自主性、公平性、协作性等体育经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及学生体育需求等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程以普修课和专项选修课为主,与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学生基本都喜欢,但男女生体育兴趣存在差异;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兴趣和体能为主,学生还希望能按自然班、按健康状况分班教学;学生对评价内容和方法比较认可,并希望增加学习过程、进步幅度等评价内容。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四段式"特色课程模式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为最大程度地培养、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拓宽体育教学的渠道,教师可以对部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开发,具体方法包括: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体系的类型,即根据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对不同水平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求,实施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技术上的综合,规范技术动作与非规范技术动作的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有的运动形式,结合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4,(2):39-43
贾齐教授认为,近十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堆积了一些漂亮词汇,既不能指导教学实践,也不能有效诠释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要从教育学里面提取精华,体育教学不是要学生达到某种身体运动能力的标准,而是让学生通过动作技术学习,在运动文化传承中陶冶,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作为教育内容的体育,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体育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学生的"体"育学生的"心";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能力,区别对待,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6.
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使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校与高中的衔接,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是连续的体系.为了适应高中体育课程的变化,提出在高校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设想,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张仕 《体育科技》2012,33(1):109-111,117
在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对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体育课程教育目标模糊、主体与客体迷惑、评价效果不理想和学生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据此提出了体育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强化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和注重体育知识普及的发展方向,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如何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把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之一,应当说这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一大进步,我们表示支持和拥护。但是,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种"兴趣至上"的倾向。例如,有的人说,"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体育课程本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5个方面对近10年我国体育课程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体育课程研究的进步体现在:研究选题和视角广泛多元;研究对象和内容新颖深刻;研究方式和方法多样创新。不足体现在: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借鉴过滥,呈现出盲目引用国外理论的倾向;研究成果重复性强,缺少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差,在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上作用力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体育课程本质从"概念界定"向"理性审视"转变;体育课程目标由"目标划分"向"整体优化"转变;体育课程内容和实施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开发"转变;体育课程评价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体现"健康第一"思想,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更好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利于合理使用运动场地与设施,更好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多数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这与高校缺少一个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等有关.为此,提出了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3):5-8
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原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在高中毕业生体育知识、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将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体育学习内容越来越向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体育教学的任务将由学生体育俱乐部完成;学生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将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强制性和指标性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科学的状态下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持久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操作困难;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科学。新课程标准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应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创新;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完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双向意义、参与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具有双向共赢性,但其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尚不尽人意;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复杂.提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课程决策与实施的话语权,降低学生文化课程负担与升学压力,消解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不当权威等,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为切实实现体育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提供有益借鉴。建议: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湖北大学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出发点,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师资条件、校园文化等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构建与实施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经过5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在多元质量观的指导下,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形式,以"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淡化竞技教学内容,突出终身健身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总体改革目标,优化课程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应用性、差异性、自主性"、"基本健身知识、基本休闲健身技能、基本终身健身能力"和"终身体育兴趣、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能力"的落实,实现了体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施燕飞 《体育师友》2012,35(5):50-5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全面考虑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入现代化、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情操陶冶、意志锻炼等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全面探索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学生素质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出发,分析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探讨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提升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