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业余体校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发力技术训练情况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内蒙古业余体校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发力技术训练情况及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内蒙古业余体校青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发力技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抓举是举重比赛中的第一个竞赛项目,又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项目。抓举技术掌握得好,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一些基层体校的举重教练员,越来越不注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训练,特别是抓举中关键技术——“发力”动作的训练。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膝上拉抓组合动作的训练研究,探讨改进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四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四次成功抓举动作进行分析。结果:(1)四人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的左右波动幅度均大于前后波动幅度。其中发力阶段左右和前后波动最大,而下蹲支撑阶段和提铃阶段波动较小;(2)与其他阶段相比,下蹲支撑阶段的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最小;(3)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稳定性顺序为下蹲支撑阶段〉提铃阶段〉上举阶段〉发力阶段,阶段总压力差表现为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上举阶段〉提铃阶段。结论:四人在抓举过程中符合"近、快、低"、和下蹲"低、稳"的要求。付小娟需加强提铃和上举阶段身体的稳定性,郭晴和张茜需加强发力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举重、击剑     
G884.03 20015401对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体重变化与成绩变化的探讨[刊,中,I]/胡贤豪,毛传俊,强伟,王善良,马文辉,沙峰,杨志俊//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1).-18-19表2(SML)举重//女子//运动员//年龄//体重//成绩//探讨G884.119 20015402运用膝上拉抓组合动作提高抓举发力技术的研究[刊,中,I]/张琦,陈孝明,于洪兵//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1).-32-34表1(SML)举重//抓举//发力技术//膝上拉抓组合动作//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7.
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发力阶段等动肌力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速摄影与等动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时的等动肌力特征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抓举发力阶段,提肘动作发生在伸髋结束时,不同关节等动肌力的比值反映了举重发力动作的先后顺序;抓举与挺举上挺发力阶段的最大相关速度与上肢等动测试的峰力矩,平均功率相关指标有显著性相关,而最大速度与等动测试的峰力矩、平均功率指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录像分析系统,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对抓举技术中的预备、提铃、发力、下蹲支撑、上举等5个动作环节进行了阐述,揭示该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获取评价抓举技术动作稳定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廖辉、石智勇等5名运动员8次成功试举与7次失败试举中每个特征时刻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动作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抓举失败的原因。研究认为人/杠合重心与人体支撑面中心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两心差)是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各阶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差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强。抓举过程中运动员的两心差数值曲线呈现出双波峰双波谷的特点,较为合理的两心差变化趋势应该是:两心差于发力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谷,惯性上升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峰,于下蹲支撑初达到第二个波谷,杠铃速度最大时刻达到第二个波峰。大多数抓举试举失败都出现在接铃完成阶段,而下蹲支撑阶段两心差过大是导致运动员在接铃完成阶段无法对杠铃形成有效制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中成功试举在接铃完成阶段末两心差几乎为零;接铃完成末两心差过大,将导致运动员在上举时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位移和速度传感器对举重专项练习的实时测试,获得举重运动员发力上拉杠铃的力学数据。结果显示运动员提拉杠铃的最大高度、最大速度和提拉重量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最大速度出现的相对高度因人而异,彼此显著差异;最大力、最大功率与提拉重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通过次极限重量的回归估计,可得到每个运动员的极限提拉重量。分析表明此极限重量与每个运动员的抓举挺举成绩显著相关,从而较细致的量化运动员的提拉能力;在次重量练习过程评估运动员的能力增长状况;有效地监控训练效果,客观地评价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方法:运用高速摄相和三维运动解析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对运动员朱丁梅抓举技术的分析找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结果表明:(1)运动员膝关节角、髋关节角比较合理,在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2)杠铃的运动轨迹偏向后方,没有呈现近似s型,运动员发力时有明显的后跳动作.(3)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整体较合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结论:(1)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影响了运动员的成绩.(2)两心向运动员后上方偏移,抓举技术动作不符合"近"的原则.(3)运动员在抓举90kg时过早发力,当杠铃高度达到最高点时杠铃在支撑点后方不利于支撑,导致后掉失败.(4)抓举的总体节奏较好但是精细化程度还不够.(5)对运动员的后跳动作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举重规则规定,抓举在开始提铃到两臂在头上伸直的过程中,杠铃不能停顿。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抓举时,只能以一个连续的上拉动作举起杠铃。所以,上拉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抓举的成绩。因此,上拉力量在抓举的训练和比赛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既然上拉力量如此重要,那么,在训练中如何提高上拉力量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三维摄相测量方法对何灼强创117.5公斤抓举世界纪录的技术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他此次抓举技术上的优、缺点。主要优点是:提铃阶段“两重心”距离近,提铃速度快;发力过程中杠铃贴近身体,发力方向接近垂直向上:下蹲撑铃速度快,动作连贯协调。主要缺点是提铃第一阶段用力方向偏后,造成杠铃后偏;上举过程中人、铃重心有左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3个敏感指标对近几届参加奥运会集训的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和男女选手在技术上的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举重运动中,下蹲式抓举技术被广泛应用几十年来,抓举专项运动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尽管在研究与分析下蹲式抓举技术时,可将整个下蹲式抓举技术动作分为几个时期与阶段。但是,提铃发力后下蹲这一环节中的下蹲速度快慢与否,往往能对下蹲式抓举是否取得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抓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我区举重运动员,曾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记录;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曾多次打破青年和成年抓举世界记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挺举优势却逐步丧失,并且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都是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魏霞1985年8月10日进队,入队前在泰安体育中学从事举重训练一年,进队时年令14岁,身高1.49米,体重47公斤,抓举50公斤,挺举60公斤,宽硬拉75公斤,窄硬拉85公斤,前蹲80公斤,后蹲95公斤实力推30公斤。经过近半年的训练后,成绩达到抓举60公斤,挺举75公斤,宽硬拉95公斤,窄硬拉105公斤,前蹲97.5公斤、后蹲110公斤,实力推37.5公斤,今年3月份,魏霞赴匈牙利参加首届国际举联女子举重锦标赛,以抓55  相似文献   

20.
抓举第一步提铃时,两脚的“站位”是一个关系到试举成败的重要问题。站位包括两小腿胫骨前缘离杠铃横杠的距离和两脚之间的站距。本文只论述抓举第一步提铃两脚的站距问题。为了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研究合理的抓举站距,我们对1982年全国青年举重比赛11个级别173名运动员抓举的站距进行了比赛现场的摄影。在一维测力台上对湖南运动员抓举50公斤进行了正常站距、窄站距、宽站距测力曲线的测试,并对图片和测力曲线进行了测量、运算、分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