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政法作为与宪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宪法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对当今中国宪法精神探讨入手,阐述提高着政能力建设与贯彻宪法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依法行政的最高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宪法应当体现反特权的人权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内在精神,也是宪法最重要的价值所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成就,也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启了制度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人权问题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宪法渠道。然而,目前我国宪法在人权保障制度方面的配套方案尚有欠缺,需要系统完善,从而构建我国宪法人权保障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充分认识公民教育平等权,完善我国宪法和宪政制度,发挥宪法在保障公民教育平等权中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迁徙自由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公民基本权利,它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宪法、国际组织的法律都直接或间接承认并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其后三部宪法均未作出规定,而目前迫切需要恢复迁徙自由基本权利的面目。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不仅是人权本身以及我国缔结的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它具有必要性;同时,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宪法监督制度的日益完善,又为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其亮点是人权保障和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人权的应然与实然视角来探讨教育平等权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实属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领域,在我国当下的现实中侵犯教育平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受教育权是基本的人权,教育平等是人权应有的内容。我们应确立应有的平等教育理念,对我国《宪法》相关条款作相应之修改,并配备健全的司法制度对之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本文认为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权益问题,而农民权益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人权问题。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农民权益保障提供了宪法依据。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既符合人权入宪的价值取向,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农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从现行的立法状况来看,我国的农民权益遭遇一定程度的漠视和侵犯。正视农民权益缺失的现状,探寻其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浅谈人权入宪后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使我国的人权保障有了宪法依据,但仅仅有宪法保障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推进宪法司法化、构建完备的人权法律体系、设立人权监督和协调机构、加大人权宣传教育力度才能使人权得到切实、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尊重和保护农民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治是农民人权的根本保障。加强农民人权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应当通过完善农民人权代表和表达机制、农民人权立法保障机制、农民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农民人权行政保障机制来强化农民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妇女作为人权保障的应然主体,理应享有同等的权利保障.然而,现实中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遭受普遍歧视.本文以我国妇女人权保障的必要性为切入点,讨论我国目前妇女人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即为保障妇女权利的实现,必须要回归妇女作为人享有人权主体的地位.同时,需要在宪法中平等赋予和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以宪法价值和精神来构建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传统社会的等级思想和身分化的权利观念不可能衍生出现代意义的人权观念,也不可能使普遍人权得以实现。现代和谐社会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使人权得以保障,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单一、纯粹的状态,多元、差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生自发的。民主宪政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宪政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确保宪法至上的权威。司法公正是民主宪政的基本追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强调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要求。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通过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来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宪法也因此具有“公民权利保障书”的称谓,它和人权相生相伴,不可分割;1982年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历经四次修宪后,在人权保障方面相比之前的三部宪法取得了积极而显著的进展,但宪法在有关人权保障的内容及实施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宪法的人权保障需要在人权的宪法规定和人权的保障实施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众传播立法在保护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这些权利是建设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本文从传媒法制建设的角度对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要素——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取向就是社会和谐。因此,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