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2.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徵对此很为不满,曾四上奏折,劝告唐太宗,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4.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是大量成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下面对该文所用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7.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8.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唐太宗虽然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也逐渐骄傲自满、腐化奢侈起来,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对其分析说:“第一段,以‘同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教参”还附余国瑞先生的文章,其云:“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10.
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正是唐王朝“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看到唐太宗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魏征写了这篇奏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证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既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于是,上这一课前,我进行了一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现在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教学《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了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夏天的事情.当时,强大的唐帝国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鼎盛。唐太宗自以为大业已就,因而志得意满,干出了不少违背百姓利益,也危及自身统治的蠢事来。贞观五年。他曾不顾大臣的反对,修建了“雕饰华靡”的洛阳宫和九成宫,以后又相继营造了大明宫  相似文献   

15.
教材编者为了适合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长文作适当删改,是必要的。长文删改,当力求"简洁",但不能"惟简是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在选人教材时,只写"选自《魏郑公文集》",并没说明有删节。《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了许多选本中,笔者借来了四种版本:《魏郑公文集》(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得先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光讲这个道理略嫌抽象,不易使对方理解和信服,所以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在文章开篇并没有把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两个形象性和…  相似文献   

17.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注释,笔者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 第一处:“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相似文献   

18.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9.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文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虽未明言,但观其“内容分析”部分对全文的段落概括,分明认定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