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后,欧美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教育及启蒙学者卢梭.其重要的特点是反对成人本位及预成论、原罪说,要求尊重儿童个性及身心特点,以儿童为主体去安排教育活动.该思潮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响应,以鲁迅、蔡元培等为首,据此批判了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各种弊端,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7.
郑丹丹 《广西教育》2022,(11):61-64
本文基于卫生类中职学校忽视护理专业职业卫生防护教育的问题,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具体论述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中职护理专业职业卫生防护教育的课程建构,以及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护理专业职业卫生防护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课例阐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未特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应当以生命的提升作为教育目的。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它们是辨证的相辅相成关系。虽然教育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但最终以人的生命得到发展为契合点。正因为人的生命具有的特点使教育的发生成为可能,使教育在提升人之生命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提倡儿童本位翻译观,主张译者在翻译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但新时代背景下周作人提倡的儿童本位翻译观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忽视了儿童本位翻译观具有间接的社会目的和教育价值。基于周作人主张的儿童本位翻译观及其翻译作品,本文探讨了儿童本位翻译观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期为儿童本位翻译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所向。面对美国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问题,美国教育学家、语言学家赫希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提升美国教育质量、促进美国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知识之于课程、之于教育、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技能的培养需要建基于特定的领域知识,成为有文化的公民需要掌握标准语言和共享知识,同化新知识需要先前知识作为基础,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需要学习以核心知识为“同心圆”的课程。作为一名教育上的保守主义者,赫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都建立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之上。赫希强调,教育要从儿童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儿童关怀和爱护的缺失,反而正是儿童本位思想中存在着的过于浪漫的发展观造成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延迟以及对儿童关爱的错位,剥夺了弱势学生学习知识、改变知识状况的机会,这对弱势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因此,学校必须正视“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以背景知识、领域知识、共享知识、先前知识、核心知识等为内容的高质量课程体系,让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观举要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相似文献   

14.
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身份在上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教育思潮的变革和推动角色,也成就了杜威在现代教育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在以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杜威基本思想解读为主,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属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再次从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入手,呈现杜威教育观念中基于民主社会构建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即基于社会有机体解释模式的教育起源论、作为社会进步的系统保障的教育功能观、积极社会建构的教育目的取向、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5.
储昭奇 《文教资料》2007,(10):145-146
生命化教育的轨迹从古代中西方生命观的历史追寻来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现更多的是以社会本位论来阐释生命及其价值的,而西方更多的是反映个人本位思想下的生命自由的显现;从中西方近现代生命教育思想历史追寻出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从当代中西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善来展示生命化教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其昀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儿童本位的中小学教育思想。他认为修身为一切教育之根源;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之教育理想;主张社会中心教育;提倡公民教育与人才教育应兼顾并重,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恩方 《文教资料》2012,(17):101-102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历史悠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但因为某些过激的观点和不尽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始终是不完美的。本研究试对传统的个人本位理论做出归纳和评析,并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应然、实然两方面的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梁漱溟主持起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打破旧的常规的教育系统的束缚,主张以社会为本位,实行乡村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得以实践,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梁漱溟社会本位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内涵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响,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政局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割地赔款、损害国家主权与人民利益的条约接踵而至,这些都被转嫁到农民身上,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蒋梦麟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从其个人本位的社会政治观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教育的目的,同时将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手段,力求使个人与社会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