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以虚实相间的手法颠覆了日本传统私小说式的叙事方式,敏锐地捕捉都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困惑,通过空间的异化设置来反复审视都市内部精神世界的构造与真相。在现实与虚幻、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中,村上春树笔下的都市呈现出多维度的立体感,在都市空间的切换过程中迫近都市人内心的真实镜像。同时,村上春树作为一个都市人,不仅享受都市的多元与繁华,更深切地体认到现代社会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断裂与偏离。《挪威的森林》中二元空间的彰显,无疑从精神层面关照了都市化进程下人的状态及都市的困惑。而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对《乌鸦》、《能不忆蜀葵》、《泥鳅》和《沧浪之水》等几部长篇小说的点击阅读中,可以见出,在新世纪开初,作家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消费时代中欲望与精神的彼消此长,从而丰富了学对于当下中国人生存景观和人性世界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5.
尤凤伟的《泥鳅》,是一部具有人道主义关怀和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所选取的正是都市化时期最为突出但却长期以来被文学家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乡村移民在都市的命运,但作者在表现这类人命运的时候,过多地涉入了主观感情,因而缺乏一种作家应有的超然和理性态度,表现出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此研究旨在扩展和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新礼服》中镜像关联的研究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小说中具有镜像映照下的象征意义、镜像投射下的隐喻所指以及镜像对比下的反思认知三个层面的镜像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此研究挖掘出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手法和有机关联,弥补了以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冯小刚的电影,按照都市镜像、都市话梦以及都市救赎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冯小刚电影类型化思维、贺岁主题缺失、欲望故事背后的多元主题、自由人角色背后的启蒙告别,以及拯救都市的乡村化退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捉泥鳅     
张立 《学前教育》2006,(2):54-5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捉泥鳅与煮泥鳅》是一篇说明文。因其内容的有趣和文字的生动,读来感觉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0.
提到张欣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自然而然地与都市联系起来,在当今都市文学的风景线中张欣的作品确实是一片绚烂的色彩,从她的《首席》、《爱又如何》、《掘金时代》、《如戏》等等当中,我们看到张欣似乎天生是为当代都市写小说的。张欣在城市这方舞台中找到了自我表白、自我抒发的机会,她表现着女人们和男人们在都市中的追求与挣扎,欣喜与苦恼,幸福和悲伤,升腾和堕落。她以自身的抒写丰富着都市的现状和个性,也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张欣带着红尘中的一颗浪漫之心,打探着商业化城邦中物欲横流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追求,表现了…  相似文献   

11.
朱天文在近期力作《巫言》中体现了自觉的主体创作意图。在小说中写作者充分强调书写本身的本体论意义,藉书写构建存在物的纵深、多层次的灵性存在状态。而文章也进一步讨论其创作实践对现代都市景观化生存状态实现美学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经常被称为"寓言化写作"、"亲吻神秘"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大部分小说通过一些奇特的意象穿插勾连,建构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其长篇代表作《羽蛇》也不例外。但是这部小说中除了单个象征性意象外,还有由几个象征性意象构成的子象征,以此共同支撑小说的象征意义。在此体认下,论文意图通过对《羽蛇》中象征性意象的分析来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新作《遍地枭雄》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向我们描述了位于社会底层的都市边缘人的抗争与宿命。在对都市人精神缺乏、行为异化进行深层次拷问的同时,它也标志着王安忆的创作从“上海情结”中隐退出来,开始大胆的创新与转型。本文主要从转型原因、转型表现和转型意义三方面来深层次探讨作家的创作主旨、创作风格以及这种创作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明晰从作品转型中凸现出的底层关怀、人文价值以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相似文献   

15.
重庆实力派作家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体现出具有某种地方色彩的当代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尤其是面对有关"男女关系"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演变,如何运用重庆方言来进行小说叙事,在呈现出个人写作的成功与局限的同时,进行了具有再创性质的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和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实力派作家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体现出具有某种地方色彩的当代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尤其是面对有关男女关系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演变,如何运用重庆方言来进行小说叙事,在呈现出个人写作的成功与局限的同时,进行了具有再创性质的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18.
杜冰冰的小说《她世纪》被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誉为"后先锋时代的先锋写作"。这部小说给我们塑造了多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传达出的作者观念都流露着新先锋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In contrast to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literature depicting urban adolescents as reluctant and struggling readers and writers, young people in recent young adult novels claim writing as an efficacious practice for self-discovery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writers and writing in Locomotion and Call Me María provide insights into both urban adolescents and literacies as social practices. Framed by New Literacy Studies, analysis of the novels finds that the characters use writing to document and process life-altering events; to seek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in their surroundings; to resist ascribed identities; and to search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sociopolitical landscape in which they are often marginalized due to their race, gender, youth, and/or languag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novels humanize and dramatize adolescent literacies in ways that test results and crisis language often disguise and distort.  相似文献   

20.
从《黑暗中的笑声》所使用的电影背景、电影画面和电影手法等特点出发,深入发掘小说的电影叙事策略,突出小说通过电影叙事所达到的"游戏性"、"娱乐性"效果,论证纳博科夫杰出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