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信息革命到如今正值高潮,一场以网络化为重要标志的科技产业变革,预示着人类社会历史步入了新的文明形态。现在人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场深刻的变革和这个变革的时代,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一系列说法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
<正>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生活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两位哲学家都对万物的起源和灭亡、产生和消失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提出了相近的看法。“道”和“逻各斯”分别是这两位哲学家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代表着两人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变化模式的哲学反思。一、“道”和“logos”的相同之处1.两者都是指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团永恒的  相似文献   

3.
季剑青 《东方文化》2002,(5):101-105
明清易代之际的巨大变革,带给士人以深刻的创伤体验。作为化载体的士大夫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明代的制度、学术和历史进行反思。我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人”一词在当时语境中所具有的贬抑性含义、尽管在士大夫那里,“人”始终和“规模字句”“不务世事”等负面评价相关,  相似文献   

4.
裴登峰 《寻根》2002,(2):102-104
我国历史演进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下移,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争霸与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而战国更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大动荡,导致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学在王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盛行。一大批掌握了知识的“士”,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唐代选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影响之荦荦大。历来研究多重于官的选拔制度,而轻于武官入仕途径的研究。本对唐代武官入仕途径做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唐代武官入仕途径的概貌和趋势,阐述了具体时间的不同,“上之好恶、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之不同,仕途相互间的主次有所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内外因素。认为片面地理解唐代“武不殊途”是不能揭示唐代选举制度全貌的。  相似文献   

6.
化全球化作为有争议的学术论题,目前大约有三派观点:一是极端论派;二是怀疑论派;三是变革论派。本倾向于变革论。本认为化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化全球化是“多元化共在”和“全球化化”两个并进而又并行不悖的过程;全球化化并非是全球西方化的同质化,而是世界化融合而成的新生事物;我国可以在化的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裴登峰 《寻根》2002,(6):17-20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代。与春秋相比,战国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做了如此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因而王夫之《读通鉴论》称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确,战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感情。一旦要离开时,便有割舍不开的眷恋。《孟…  相似文献   

8.
冯立 《华夏文化》2002,(2):55-57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爱国诗人,烁今震古的书法艺术大师于右任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封建帝制的被推翻,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他都勇敢地站在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风浪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祖国的社会进步,付出了毕生精力。特别是自从同盟会完成辛亥革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他呼吁:“在此革命期间,应断然合为一家”,“合则两益,离则两损”。这种思想直到抗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他都明确予以支持.实在令人钦佩。在书法的革  相似文献   

9.
野鹤 《东方文化》2002,(5):120-122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风格多样和新人辈出,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艺术家们从不同的方面探求油画语言的表现力。写实油画在多元格局中重新焕发光彩,从描写崇高、神圣的场面和塑造英雄人物走向描绘平凡生活和普通人民大众,从“理想化”走向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社会急剧变革中劳动大众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关注。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创作了不少有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发人深思的作品,塑造了一些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在不断涌现的中青年油画家中,徐唯辛备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观点集萃     
季羡林说,文明是对野蛮而言, 文化是对愚昧而言 季羡林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论及文明与文化的异同。他写道,所谓文化就是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与文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文明指的是从一个野蛮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前发展,人类的智慧增加了,这叫“文明”。文化就是人类力量的往前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科学等的智力的发展。文明是对野蛮而言,文化是对愚昧而言。这两个词,有时候能通用,如,“东方文化史”也可以叫“东方文明史”;但有时候不能通用,如“文明礼貌”不能说“文化礼貌”;“学文化”不能说“学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但“野蛮”和“愚昧”又有联系,“野蛮”中“愚昧”成分居多,也有不愚昧的“野蛮”。学文化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化,学了文化把“愚昧”去掉了。讲文明礼貌是过去不文明,有些野蛮。提倡文明礼貌,把“野蛮” 的成分去掉了。 — —们匕京日报》理论周刊 李宗耀认为:界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应兼取广...  相似文献   

12.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3.
向未来迁徙     
安希孟 《东方文化》2000,(4):120-122
17—18世纪欧洲持不同政见为逃避思想迫害、追求自由而向美洲作“空间移民”。但美洲毕竟也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之乡990留在欧洲的人们在无空间可迁徙的状况下,便向未来做“时间中的移民”,即变革自己周围的社会。今天,美国人和欧洲人一样,也面临着“时间迁徙”,即同传统实行决裂。这才是“移民”的实质之所在。仅在空间移民,也许还没有脱掉坟墓的潮湿的霉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了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一次把化事业与化产业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提了出来,要求“积极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并明确指出“发展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条  相似文献   

15.
杖鼓溯源     
李理 《寻根》2008,(5):76-85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6.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旁观中国当代艺术界近年来开过的会议,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的主题多是艺术批评理论的争辩,现在则转变为对艺术生态的议论——如艺术和媒体、艺术创作和市场的关系……之前,何香凝美术馆举办过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学术论坛;今年初,深圳再次出现类似的论坛——“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深圳美术馆两年一次的论坛,从2003年开始已举办两届;第三届则与雅昌企业集团合办。  相似文献   

18.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与“中华学”貌似而神异。这两门学问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学问特性等均不相同。弄清两者的同与不同,将有助于中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少一点忧心     
改单开放的窗帘拉开之后,使中国当代文学的窗口,出现了一派新的景观。被我们长期拒之门外的世纪风阵阵吹来,在我们久久习惯了的单调寂寥的文坛、诗坛上映现出不少前所未见的山光水色,这使人们切盼“开门”,渴望变革的读者、观众,不能不感到耳目一新,像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呼吸到一股新鲜空气,顿然间,血流加快,感到生命的活力。这是多数人的生理反应。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情况各异,对新气候的适应能力,自然各有差距。有的是“第一眼生,第二眼熟,第三眼见面打招呼!”表示欢迎了;也有的感到越看越不顺眼,认为这些没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