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秋時宋、衛、燕、齊、楚等國皆於春分日在固定地點舉行高禖之祀。高禖之祀中一項引人注目的内容是萬舞,這是一種起源與軍事有關、因强調展示男性勇武而富有性誘惑色彩的舞蹈。高禖之祀的傳統可能形成於西周,秦漢以後仍保持了很長時期。在生殖崇拜和陰陽天人感應思想作用下,這個傳統的目的是祈求人口繁衍。高禖之祀後繼之以仲春之會,即一種可以放鬆性規範的男女狂歡之會。活躍性生活有利於人口繁衍,同時也有助於青壯年男女釋放情欲。仲春之會也可從西方文化人類學家對其他文明中類似聚會的描述中得到印證。仲春之會還帶有巫術色彩,被認爲有助於年成豐收,故它的祈年功能後世被變形爲祈雨等活動,這些活動中仍然强調男女之間活躍的性生活。  相似文献   

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 ,就是“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 ,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 ,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 ,“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下》) ,为中国古代的通例。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中 ,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 :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 “男女无媒不交。” (《坊记》) “处女无媒 ,老且不嫁。” (《战国策·燕策》)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氓》)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成名以上皆书年、月…  相似文献   

3.
媒妁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说无媒不婚。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问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拉斯维加斯,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它的别称——赌城。其实,拉斯维加斯还有另一个浪漫的名字——结婚之城。据统计,平均一年在拉斯维加斯登记结婚的男女有10万对左右,这或许是因为拉斯维加斯的结婚登记手续非常简便。根据拉斯维加斯的法律规定,年满18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径自前往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婚姻委员会也可以办理。在这里,只要对自己心上人说出“亲爱的,我们结婚吧!”,不必排队,不必验血,不必等候,连周末假日都有通宵办公的婚姻登记处,只要5分钟,就可完成终身大事了!因此,许多来到拉斯维加斯的情侣游客总受…  相似文献   

5.
面具文化是一种属于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迄今,无论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相似文献   

6.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7.
张天周 《寻根》2004,(1):25-29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婚嫁看成是人生的“终身大事”。《礼记》中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古人看来,婚姻有两大任务,即“事宗庙”和“继后世”。这是封建家族制度下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则说:"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这种源于人们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将书画作品的好坏与人的品  相似文献   

9.
占往今来,不同国家、不瓦民族的人们,都把婚姻看作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婚姻礼俗成为民俗中最美妙的部分。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韩国,在婚俗上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11.
社稷之神的起源与演化曾广开社稷,是社神与稷神的合称。社神,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地神。稷神,就是五谷之神。本文根据古代的历史文献,对社稷之神的起源及演化轨迹,做一今大致的描述。夏商周三代以前,据《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先民奉神农氏的儿子柱为稷神,共工...  相似文献   

12.
提起“入赘”,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旧时民间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方式,即“入赘婚”,俗语叫“倒插门”,是指男子到与之订婚的女方家结婚并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入赘”原本与婚姻并无关系;“入赘”一词当初也并非婚姻方面的用语。  相似文献   

13.
青衣神新考     
刘勤  舒炎 《中华文化论坛》2023,(6):141-152+189-190
从早期文献来看,青衣神原本独立于蚕丛。青衣神信仰源于蜀地特有的“青衣文化”,所以青衣神最早为青衣之地的守护神,后扩展为蜀地地域守护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的变化、人们信仰需求的取舍等,青衣神的神格获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成了文艺神、雨神、灶神、司命神兼药神、蚕神等。青衣神与蚕丛的合流实际上也是青衣神神格多元化的表现之一。二者的合流最早见于南宋罗苹所注《路史》,自此以后,逐渐互渗,终致二者混淆不分。  相似文献   

14.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现在已被当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其实,七夕被当做情人节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人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七夕的时间点,把它当做秋季来临的标志。战国末期到汉初,人们因织女星和牵牛星分立银河两侧想象出了织女与牵牛婚姻悲剧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5.
“情人节”的由来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节日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牧神是罗马神话中掌管自然和女人婚姻的神。在牧神节那天,男青年们围着一个签筒抽签。签筒里装了许多写有待嫁姑娘姓名和表达爱情祝辞的卡片。男子们依次抽签,被抽...  相似文献   

16.
婚恋专家指出.以下十一种类型的婚姻很容易破裂。 一、罗曼蒂克型的婚姻: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生活.对婚姻生活有过高要求.期望新婚的甜蜜与和谐永远保持下去。爱情多姿多彩。热情必须持久不衰。这种不现实的期望。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双方便会发生摩擦冲突.会引发严重的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晓玲 《世界文化》2013,(12):43-45
戒指的起源 戒指被认为起源于古埃及,很可能与古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和印章戒指的实用性有关。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尊太阳神为万神之王,拉神、阿蒙神、阿吞神是太阳神的不同称谓。太阳神被认为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  相似文献   

18.
一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行为和民族心理的客观反映,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们的婚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一件大事,婚姻文化也自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北宋东京的婚姻文化进行些探讨,以便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开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古代的婚俗,各地不同,各民族更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对婚程礼仪极为重视。俗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的婚俗也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翠霞 《寻根》2011,(2):110-115
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神"作为人想象幻化的单一或诸多事物灵魂的主宰,无具体形象可言。然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却需要一个可资参拜敬祀的物质对象,由此,  相似文献   

20.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