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奖励》2004,(8):76-77
无限神秘的海底世界富含着人类未知的丰富宝藏。今年,我国的大洋科学考察将以加强对海底山脉的“找矿”工作为己任,按照我国“十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编号为DY105-16的科学考察航次,以寻找富钴结壳的工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这是从中国大洋协会近日在广州召开的航次设计评审会上传出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科学假说是架在事实与科学理论之间的桥梁,也是从一个理论发展到另一个理论的桥梁。从“大陆漂移说”的出现到“海底扩张说”的形成,直到“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构成了地质学革命的三部曲,开创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新纪元。“板块构造说”的形成有力地证明了科学假说的延伸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南海一号”终于随沉箱从30米深的海底首次浮出水面.“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极大地提高了水下考古的科技含量,是对国际水下考古的一大贡献,开创了世界水下考古的新时代.“南海一号”的打捞涉及了相当多的物理知识,为了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关“南海一号”的话题将是2008年中考的一大热点问题.下面针对有关“南海一号”的话题在2008年中考物理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形式,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到海底安居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5米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  相似文献   

5.
关超 《科技文萃》2014,(9):92-96
“你知道怎样才能见到美人鱼吗?” “下到海底。” 这则来自电影《碧海蓝天》的台词,大抵可以作为人类对于海洋之向往的一句鲜明写照,那片占据地球表面71%面积的蔚蓝色,宛如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铺展出一方自由不羁的无垠天地。同时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大海的探索与挑战,其中潜水便是许多人初窥海底神秘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根据记载,目前凭借水肺的潜水世界记录为330米,在这看似短暂的距离内,潜水者迎接的却是水下巨大的压力与海底静谧未知的孤独感,每一分钟都将变的至关重要。因此除了良好的身体条件与必要的防护手段外,一款过硬的潜水表,更是在极限环境中对于潜水者至关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洪志狂言“现代科学对宇宙、对人类、对生命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法轮功”才是“最玄奥、超常的科学”。这表明,李洪志在否定一切科学真理的同时,给“法轮功”披上了科学伪装。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近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而“法轮功”同近现代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对立的。李洪志的“地球爆炸论”是对现代科学宇宙起源学说的篡改和歪曲;李洪志的“生命神创论”是对近现代科学生物进化论和人类起源论的否定;李洪志的“业力回报论”是对…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介绍海底景象和资源的常识性课文。它为孩子们初步揭开了“大海深处是怎样的”海底秘密。板书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洋基本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立志探索自然奥秘,开发自然资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不同于具体科学及科学同类的精神成果.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这觉醒或觉悟虽然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但并没有实质上的递进关系;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是主体自我反思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哲学的对象上,表现为“理念的世界”或“可能的世界”,而不是科学所面对的“事实的世界”,这决定了哲学体系之间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可比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哲学的对象,决定了哲学没有科学意义的“真伪”、“是非”之别,不同的哲学智慧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9.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一座壮丽辉煌的圣殿,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积淀,使这个殿堂拥有无尽的珍宝——那是科学技术的成果,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猿人告别树端直立行走,当猿人造出第一把最简单的石斧,当猿人第一次学会取火,人类就开始沐浴着文明的阳光。当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占星术崛起在世界东方,人类奏响了科学文化的序曲。当西方自然科学异军突起,当工业文明给近代社会注入了生机,当“千里眼”“顺风耳”“飞天”“钻地”实现了人们亘古以来的梦想,当克隆成为现实,当宏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初见端倪,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激动与兴奋。科学赋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科学使人类逐步摆脱偏见与迷信的束缚,科学使人类获得了精神上的进步与解放,科学便利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走进科学,感悟科技。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人类“还大海蔚蓝”工程获得成功的日子,也是2030年的最后一天。我被邀请到海底世界和海洋生物一起过元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科学的,它突破了历史发展的“单线论”,提出了人类社会“一元多线”的发展观,表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反映。这一设想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了唯物史观,坚持了世界历史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案例】2003年4月,哈尔滨市逸夫学校王亚彬老师参加语文学科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上了一节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的阅读课。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电影片段,并复述课文内容:“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学生纷纷议论:“哇!真神奇!”于是,教师马上追问:“对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呢?”借此引出举办一次“海底世界”的展览,并研究要成功地举办这次展览都需要做些什…  相似文献   

14.
韩喜球一直称自己是个“相当执着”的人,16年来,她沉浸在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无穷乐趣中。她说:“人类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还太少太少,还有太多未知领域等待发现。”“每天的科研工作单调而清苦,坚守是第一位的……科研没有捷径,必须长期脚踏实地求索,积累和打磨,才能实现一点一滴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目的1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16.
提起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事件,不少人会想到“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日,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超级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没海底,1500余人遇难,直到今天仍然有无数人为之唏嘘感叹。但其实.1945年1月30日,德国运输船“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被苏联潜艇击沉,船上9343名乘员遇难,这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海难。  相似文献   

17.
《海底世界》(五年制六册第6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可以从“传授自然常识”和“披露表达方法”两方面考虑。传授哪些常识?①海底没有风浪;②海底除了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发出的像星星闪烁的光点外,不见光亮;③海底有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的动物的“窃窃私语”;④海底动物约有三万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各种各样;⑤海底地形奇险,植物大小不一,色彩多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所表达的是从事实中求规律的科学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界限,是“改变世界”,为实践提供“应然”的价值观念。以“求是”为对象的关于“解释世界”的理论,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握是创佳”是在掌握客观世界和主体活动的规律性基础上,从理想性的人类类本质出发,对实践及现实进行人道评价和审美,创造更佳的未来。“是”和“佳”是两类不同的质的命题,前者是关于存在的命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后者是关于价值的命题,提供人类活动“应然性”的价值观念。“实事求是”是人类合理改变世界的科学基础,“提是创佳”则显示人类创造未来的崇高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在学理上弄清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我曾执教过《海底世界》的公开课。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讲海底的声音)时,有两个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我轻轻地走了过去,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有些紧张起来。课堂上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我:“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作声。我:“你们是不是在下面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这一段讲了海底的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我:…  相似文献   

20.
《海底世界》一文第2、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海底有光吗?“没有。”“有。”海底有声音吗?“没有”,“有”。显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中有两处这样写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探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说明海底有光,有声音;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大海500米以下全黑了,光线射不到海底。无论海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