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为注重,本文通过对清前期北疆蒙古、西北新疆、东北、川藏及东南沿海治边内容的梳理,简单分析清代治边方略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在边疆观、民族观、边疆方针、边疆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方面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边政策。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等多层含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治边思想、边疆政策及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平等主张,边疆内地化的方针,推行民族同化,培植各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4.
明清鼎革,长城一带景观变化明显。漠南本为蒙古游牧之地,清廷开疆拓土,以往作为边疆的长城被纳入腹地,大量汉族移民前往口外务农经商。随着族群关系变化,清代也在不断进行着行政建置的调试,不少蒙晋交界地带的政区建置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丰镇地区就从蒙古游牧地演变为卫所,再改为厅。政区变动是表象,背后关涉族群关系、土地利用、行政管理、治理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拟以丰镇为个案,系统讨论政区设置、地方社会变迁与边疆管理方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统一王朝均重视治理边疆地区。历朝治边多有重要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在某些方面还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妥善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采取较灵活的国家结构形式,设置方便管理的边疆政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边政策,注重开发边疆与获取边疆的资源,是统一王朝治理边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7.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其中,"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普遍采用。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对维护中原王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统一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乃至如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黄治国博士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绥远城将军与北部边疆治理研究"(批准号:14CZS027)。该课题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绥远城将军满文奏折和新出版的旗县蒙文档案资料为基础,考察绥远城将军在整个有清一代的治边活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影响。通过考察绥远城将军北部边疆治理情况,揭示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地方管理体制之下,作为军政合一的地方权力角色的绥远城将军,在治理边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蒙古汉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清朝政府所推行的基本国策以及科举教育等制度,也对其汉化起到了关键的导向和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僰人"三题     
僰人并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自西周以来被发配到西南边疆的流放罪犯的后裔.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四川为祸甚烈,僰人为躲避祸乱,化整为零,从他们的聚居地散避出来,分布于现今的川南,黔北,滇东一带.悬棺葬是为了防止野兽掘坟啮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安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清王朝的对外关系中,中缅宗藩关系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位置。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清王朝对西南边界的划分一直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领土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其西南边防建设也成为一种摆设、形式。然而,在近代以来,因为英法的入侵,清王朝在加强自身西南边防建设的同时,也开始力图维持中缅宗藩关系的存在,从而成为缅甸抵抗外来入侵的坚强后盾。晚清中缅宗藩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对于西南边防建设的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3.
滇川黔三省在地理区位上毗邻,边界地带错综相嵌,其交界地区“素称难治”,历史上经常出现“三管三不管”。到了清代,为了交通的畅通、西南物资的东运、矿业的开发、西南边疆的稳定,政府对滇川黔交界地区加大了统治的力度,进行强制性的“改土归流”,然后重新调整交界地区的行政建制,使该地区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方略馆与官修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略,是清代的战争专史,属于官修史书的范畴。其史学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意义。作为反映清朝重大军事活动的记录,方略又较多涉及到边疆和民族问题,对于研究清代的军事史、边疆史与边疆政策、民族史与民族政策,以及宗教、结社问题,自然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方略属于当代史,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偏重于宣扬王朝武功,保存历史史事,着眼于政治借鉴;这样的特点,又表明方略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而是这种史书体裁一种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7.
蓝鼎元是清初一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学者,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民本思想、风俗观、为官治民之道等内容。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其思想特点,虽有明显的局限性,但现实针对性强,反映了清前期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后人治国理政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朝时期天花横行,人们谈痘色变,他们想出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加以预防。这一时期预防天花的做法大体上有避痘、祈神和推行种痘术。而许多民间医生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治疗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略显稚嫩却也初见成效。同时在传染过程中,天花对清代的医药事业、政府政策和司法审判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母教在清代盛极一时,陈书等人即是其中代表,从她们的事例以及时人对此的评价中,可以发现清代母教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因素。母亲将知识与家族文化传授给后代,并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清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文化传承中担负了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