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可·波罗的一生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水乡威尼斯人,人们对其家世至今仍不清楚。当他从遥远的东方回到威尼斯后,他的东方见闻曾轰动一时,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因此,关于他的家族谱系也有种种传说,但大多不足凭信。他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的祖父安德  相似文献   

2.
元、明之际,曾有两位意大利人来过中国。一位是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他那部《马可波罗游记》使他名扬于世,至今仍被我们视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中意友好往来渊远流长的象征。相比之下,他的同胞利玛窦的知名度就小多了,对之评价也不那么高。其实,利玛窦对中西文明...  相似文献   

3.
鉴于近年来英国学者伍德女士发表专著,否认马可·波罗(1254-1324)曾来过中国,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作为蒙元文化发祥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者们,有责任从历史和考古学方向提出明确论据,以证实《马可·波罗行记》亦称《东方见闻录》这部名著的真实性。最近,内蒙面文物考古学者王大方先生向笔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运用近二十年来考古学前辈李逸反先生、盖以林先生在呼和浩特丰州古城白塔和明山南北地区发现的文物古迹及元代题记,综合论述了马可·波罗行程中所见所闻的真实性。从而明确指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诚如他…  相似文献   

4.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5.
吴正格 《寻根》2021,(3):89-91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游历过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欧洲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情缘,令人赞赏.可是,《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也引起学界种种质疑,其中核心问题就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有外国学者断定:中国史书中没有他来过中国的记载,他可能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有的认为他在中国...  相似文献   

6.
《寻根》2020,(3)
正《马可·波罗游记》(后文简称《游记》),一名《寰宇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由西班牙托莱多教会图书馆收藏的塞拉达拉丁文抄本,其书名为《对世界的描绘》,其他抄本和印本大多采用"游记"或"行记"一类名称。不久前,美国作家拉塞尔·弗里德曼与俄罗斯裔插图画家巴拉米·艾巴图林合作写了一本由十分精彩的文字和极为精美的插图组成的新书  相似文献   

7.
黄飞 《世界文化》2011,(10):31-34
《大地》(英文书名TheGoodEarth)是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代表作,她的作品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大地》的成书不仅在中国国内影响广泛,更在美国国内产生巨大轰动,引起了美国人超乎寻常的关注。这部小说被很多西方学者称为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对西方人认识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8.
现有文字资料显示,铜器时代的文化外交已成为人类要求进步的规范。中国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元朝马可-波罗访华及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均属宽泛意义的文化外交范畴。在西方,古罗马和波斯曾将文化视为其战争的一部分,尤其罗马文明在学识、秩序、繁荣和娱乐等文化方面的优势,都曾在其征服意大利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有一个学中文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太喜欢“吃”了:商人谈判要在饭桌旁,朋友聚会要一起吃饭,就连恋人见面也免不了这道“重要程序”。吃饭,好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大多数俄罗斯人很不习惯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吃”上,他们经常简简单单地用面包、香肠和沙拉来打发一顿,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正宗的俄式大餐同样有其精妙之处,让人过后难忘。氛围重于口味俄餐起源于法国。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一美味。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上地道的法国菜,他选一名法国厨师带回俄国。一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艺舞台上,青年演员总是令人注目的生力军,而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歌剧院,更是以拥有强大的青年演员队伍而著称。他们中不少人在国际、国内的比赛中获过奖,在中国或外国歌剧的演出中,成功地扮演过不同的角色。为歌剧艺术的发展,他们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青春。刘维维是观众非常熟悉的名字。1985年他毕业厂小央音乐学院,同年在巴西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娜依拉·雅伯金质专项奖,在文化部主办的级计、洗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中获男子组第一名c1988年获得戏剧“梅花奖”。他曾在什卜I》、《蝴蝶夫人》、《托斯卡》、《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的午餐一天,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写作《人间喜剧》。一位朋友来访,看见他如此专注,不忍心打扰他,就坐在一旁默默地等着。一会儿,仆人送来了一份午餐。那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便不客气地把它吃了。又等了一会儿,巴尔扎克始终没有抬头,他就悄悄...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1998年,很快就会进入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中华文化的前景如何?颇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华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这似乎为学术界所共识,但如何实现这个走向?中华文化进入世界占有什么地位?却有不同意见。一种说法是:东方国家乃至所有非西方国家要想发展自己,走向世界,首先就得承认西方描绘的图式,承认自己的前现代性,从而开始自己融入世界的现代化过程。亦有换一种说法:认为参加文化多元主义以至东方主义的大合唱,对全人类的主流文化(市场经济、民主、法制)故意唱反调,因而有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危险。这两种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封面说明本期封面是意大利画派画家博尔迪尼约作于1897年的《格特鲁德·布拉德肖像》,此画现藏英国国家肖像画廊。作者把画中这位富有吸引力的主人公刻画得十分美丽动人,把她那颇具魅力的表情和宽大的黑色长衣描绘得十分传神,而不太注重解剖方面的比例和细节。格特...  相似文献   

14.
法国巴黎歌剧院以其历史悠久和富丽堂皇而闻名遇这,歌剧院顶棚上绚丽壁画的作者夏加尔却鲜为人知。夏加尔画展于今年2月1日至3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使中国观众能一睹大师的风采。马可·夏加尔(MARCCHA-GALL)是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广为各国博物馆收藏。他与毕加索、马蒂斯既是同时代的人,也是朋友和同行,深受西方各国人民所喜爱,被视为等量齐观的艺术巨匠。马可·夏加尔于1887年7月7日诞生于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犹太家庭。19O6年,在画家彭纳办的学校里接受现实主义画派的教育。以后又到圣彼得堡皇家美术保护公…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见到立陶宛驻华大使戴·沃维利斯先生, 是不久前在中国和波罗的海三国建交10周年的庆祝宴会上。那天宾客如云,作为主人,沃维利斯先生无暇和我多聊。而大使那位才貌兼备的夫人,却以其去年3月份在“2001北京国际妇女艺术展”上的画作令我印象深刻。终于等到了可以采访百忙之中的大使的机会了,我受到了热情的邀请:“走,到我家去,和我夫人一起边喝咖啡边谈。”就这样,我走进了大使的家。温柔的女主人放下手中的画笔,微笑着迎上来,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她还未完成的几幅画作所吸引——工笔,却很有些不那么“中国”的西方味道…  相似文献   

16.
哈谢克是捷克著名的讽刺小说作家,他出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当过银行职员、编辑,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和16本小说集,其中以《好兵帅克》最为著名。关于《好兵帅克》的创作经过在捷克流传着两种说法:1921年一个夏天的夜晚,刚从俄国回到捷克不久的哈谢克,出现在布拉格一家啤酒馆里。他只穿了件衬衫,趿着拖鞋,提着裤子,一付邋遢相。他对酒友们说,他的皮鞋、背带和外套全部被老婆锁起来了。朋友们听了哈哈大笑,因为他们太了解这位嗜酒如命落拓不羁的作家朋友了;他们明白,这一定是哈谢克的…  相似文献   

17.
鼻烟壶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西方,后来“客居”于中国。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古老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使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艺更精湛绝伦,臻于完美,成为最精美的工艺品,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可称其为中西合璧。 鼻烟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意大利烟草商,他囤积了大量的烟草。有一次他忽然发现囤积的烟草腐烂了,发出一股他爱闻的特殊气味。于是,他把烟草加工制成了烟膏,因不能口食只能用鼻子闻,因此称鼻烟也叫闻烟,很受人们欢迎。这位烟草商见有利可  相似文献   

18.
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位情人易施编译希拉·格雷厄姆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Fitzgerald)最后一段恋情的细枝末节可谓鲜为人知。他的那位情人的儿子罗伯特·韦斯特布鲁克给自己制定了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他正在完成一部描写其母和菲茨杰拉德...  相似文献   

19.
舞台艺术     
舞台艺术综述 上海舞台艺术创作与演出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精品、优品和新品不断涌现。新创作剧目有越剧《画皮》、沪剧《胭脂盒》、话剧《大哥》、《资本·论》、《我爱桃花》等41部,音乐舞蹈杂技作品有舞剧《周璇》、《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歌剧《咏·别》、杂技《镜界》等大小节目共70个,一批精品、优品、新品剧目诞生,特别是在国家的各类艺术比赛和展演中取得骄人成绩,昆剧精华版《长生殿》获文化部第13届“文华大奖”(榜首)和“文华单项奖”,京剧《成败萧何》获第13届“文华大奖”和4个“文华单项奖”,  相似文献   

20.
在90年代,我们听到一种说法: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然而,我们在90年代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自由主义的言说。一种名牌思想并且通过学术的包装在90年代中国的市场上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对哈耶克、吴宓、陈寅恪、顾准、王小波的炒作成为了90年代的思想庆典。在90年代,我们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