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实现了现实情境和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三环一核”活动教学是形成教学过程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三项子数学活动“数学问题提出”(简称“问数学”)、“探究数学问题”(简称“探数学”)、“述说学习心得”(简称“说数学”)和一项“教学...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主导下的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的观点,旨在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学习。一、关注目标,呈现多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活动(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向,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现在我们设计教学,要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组从1996年9月起,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本学科长期固存的教师“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的传统模式,真正使学生“活起来”的应用性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历史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结构。一、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从这一理论出发,吸纳前苏联学者列昂节夫等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教学领域、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其价值追求应该是后马克思时代的“个性全面发展”。而“个性”教育观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转变,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根据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现行的年级制以及小学、中学、大学设置机制,笔者认为,应建立起“玩学”、“做学”、“研学”的学校教学新模式。一、玩学“玩学”,即在“玩”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玩”达到学的目的、“玩”即活动、游戏。“玩学”就是建立以活动(或游戏)为主要载体,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实现知识目标与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玩学”是符合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它一般应由下列四个主要环节组成:目标确定、小组活动、集体讨论、实践巩固。“目标确定”即确定教学目标。这是“玩学”活动的出发点,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活动条件、活动能力等因素,必要时教师要备好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即学生根据“目标”,确定活动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或游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并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一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对所说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本文介绍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也就是教师在研读教材、课标、学生学情等基础上,综合设计教学过程。对化学学科而言,先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问题化”,再将“化学问题活动化”,最后将“所得知识结构化”。从而,老师不仅建立了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而且强调了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规定强调了教学应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不敢或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习惯于用“输灌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8.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安排这一内容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为此,时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这一内容进行解读,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智能结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体现为三种形式: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本之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作为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控制者,在数学教学过程这一“思维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使这三种思维活动同步协调,发生“共振效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思路逐渐形成的,而数学知识信息星罗棋布,因此怎样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寓思维品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业”(或“练习”)担负着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检测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并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等重要任务。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1.
陈昌照 《福建教育》2023,(13):22-25
<正>社会服务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之一。社会服务意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其关注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这一活动方式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直接对接,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密切关联,是为培养新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及促进道德成长和知识学习的有机统一(仲建维,2017)。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服务对象”的确定过程中聚焦与“个人”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的“对话式理论”,是一种全新的阅渎教学理论,它指出阅读是主体从客体作品中获得文本意义和丰富感受且调动感官与思维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阅读活动一进入教学流程,其构成要素除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客体(言语作品)外又增加了阅读主导(教师)这一方,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且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应该同时具备好(hào)学、好(hǎo)学与学好(hao)这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导读法举隅     
陈瑞琼 《教师》2011,(33):38-38
导读法的“双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且兼有教育的主体因素)教学观及其教学结构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构成了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新体系。那么,如何在这一新体系下充分调动学生“双主体”意识的参与呢?本人在教学探索中采用“以读导读”“以图导读”“以声导读”等方法,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使学生变“苦学”...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学从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一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出发.寻求着科学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班级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一、小组教学优势小组教学是班级授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把一个班在一定期限─—几周或一个学期内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或4人(普通分组法或课桌按“田”字型摆放),或6人(课桌按“1”字形摆放),或8人(课桌按“T”字型摆放),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小组教学至少有下述三点优势:(一)小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情境。传统的班级课堂教学,教师站在教室前…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志。在这一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讲授”知识、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激励”学生。在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学生也在帮助教师有效教学.所以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的对面.  相似文献   

17.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8.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9.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现在采用的PEP教材,从内容的选择、板块的设置、层次的递进等各方面都很适合“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任务型教学通常采用小班制或两人(Pair)或小组(Group)的活动形式。通过“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我的体会如下:1.触“境”生情,突出个人体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呈现(Presentation)一练习(Practice)一输出(Production)”这一教学过程。多年来,英语教师使用这一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呈现”阶段.教师通过情景把要学习的某个语言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师的控制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语言形式。在“练习”阶段.教师减少控制的程度.启发和鼓励学生对这种语言形式进行问答等练习活动。当教师感觉到学生已经能够对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