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国际范围内到处兴起教育改革的潮流。封闭的、保守的传统教育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无视“教育自我保存功能”的改革也难行得通。这就引起关于教育自我保存与自我革新功能问题的思索。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探索还属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十年代发表的《学会生存》、《世界重大教育问题》等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思想讨论,不无启发。所谓教育“自我保存”与“自我革新”功能是什么意思呢?《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相似文献   

2.
最近,针对王策三教授《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钟启泉教授发表了《谁是“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代表?》一文。文章包括三个问题:(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文章认为,“短短三年来,我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刊首语《匍匐在教育地平线上开启理性之窗》《以“平常心”看待“不平常的教育”》《把握教育目的的时代内涵》《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等试图围绕“教育是什么?教育究竟应该承负一种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约请知名学者和专家智慧且哲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和“触摸”教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传统与传统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思想讨论,旨在洗刷那些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背离的陈腐的传统教育观念,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讨论中不仅涉及怎样对待传统教育,其实还涉及怎样对待教育传统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教育传统?迄今尚存的教育传统是怎样构成的?教育传统中自然包括影响深广的传统教育,但传统教育并不是我国唯一的教育传统,传统教育本身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有各种变态。各种传统教育有什么区别?怎样实事求是地对待教育的传统与传统的教育?这些问题都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5.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6.
“夷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光明日报》在七九年九月四日《史学》专栏发表了蒋福亚同志《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对上述传统的看法提出了疑问。该文所做的考证和分析对于澄清这一问题自然是有益的,但该文的论证和结论仍不足以服人,现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与蒋福亚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优秀传统呢? 一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当然也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过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作为一种目标———手段定位的教育理念 ,已经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实践界的一种新“时尚” ,“各式各样”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大有汇成“素质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之态势。如何认识这一态势 ?本文试从素质教育过程模式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以期籍此深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并指导素质教育实践的理性展开。  一、模式———寻找“总摄多样性”之纲的同一性  《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对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客观定位时 ,曾提及“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经常遇到怎样认识和对待传统教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当前教改与教育科研中应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发展教育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我们第二南开中学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上学期开始,在中层以上干部和教育研究人员中,开展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的专题讨论。讨论中围绕“什么是传统教学?有何利、弊和可取部分?如何评价传统教学?现代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济建设与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在“绪论”中一般都专门讲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不同版本《教育学》所列研究方法大致差不多。单从这种表述看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意识不可谓不清楚;然而,《教育学》本身是否用“绪论”中表述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呢?治“教育”之学者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意识”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大衍求一术”呢?这要从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谈起。《孙子算经》中记载“有物不知其数”这个数学问题。算题的原文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以下简称《研究》)新近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94年底组织“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以来,在对教育基本理论这一分支学科发展状况调查基...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柳宗元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善种树,人问之其理,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怎样能“致性”,能使树长得好呢?柳宗元认为应“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假养…  相似文献   

14.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5.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训练素有“写话—习作作文”的层次之分。而“说话—写话”作为写作训练的起步层次,长期以来似乎并无异议。其实,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可以把诗教这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的最佳起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25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第一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后200多年,由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我国古代诗歌又突起一座新的高峰——楚辞。两汉时代,滥觞于民间诗人创作的“乐府诗”兴而不衰。到了唐代,…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给学生上《猫》这一篇课文,在通读全篇之后,提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答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待任何  相似文献   

18.
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简称“片追”)存在已有二十多年了。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曾三令五申下指示,做决定,时至今日,也没有解决,甚至有所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两大弊端之一。这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又重新提出。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应该严肃对待,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一、“片追”的概念和实质什么是“片追”?多年来由于对“片追”概念理解不同,说法不一,对策不当,矛头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学物理课本对于能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能是一个表明物体作功的本领的物理量(简称“能是作功本领”——下文同”这一说法,但自1979年“试用本”至今,就不再采用这一说法了。究其原因乃在于:美国的《物理教师》(《The phgsies Tcacher》)杂志1973年1月号刊登了莱尔曼的“能量并非是作功的本领”一文(《物理教学》1980年2月刊登了译文)。莱尔曼对“能是作功本领”这一说法进行了批评,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在中学教材中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决不能简单从事。而应慎重地对待。本文先就功、能概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关专家指出:在组织、管理学生方面应视“学生为责权主体”。这一命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现代社会,学生既享有一定的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将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权力意识。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如果将学生视为责权主体,必然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学生权利与学生职责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