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扩展罗默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依次将模仿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进步的方式引入研发部门建立一个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中的经济运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间品生产企业的价值变化与中间品种类数的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后发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沿着一定的路径运行。该路径会经历模仿与创新两个漩涡式的均衡点,赶超经济体想实现赶超就要跨越模仿均衡达到创新均衡。  相似文献   

2.
技术落后国家(地区)在进行技术赶超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存量增加但无法实现技术赶超的现象,即与技术领先国家(地区)保持差距的赶超停滞。通过建立技术领先和技术落后国家(地区)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博弈的稳定状态。研究表明:后发优势的存在使得技术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单纯的技术模仿不能实现赶超,但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却仍然在走技术模仿道路;而技术领先国家(地区)也会采取不阻碍赶超的策略,因为该状态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根据技术差距和制度差异可界定出模仿、移植、跟随、竞赛四种技术赶超模式,并识别出六种典型赶超路径.沿着不同路径,赶超模式和制度变革要进行动态调整.赶超路径选择是个情境化问题,且路径演化会相互影响,赶超国家要根据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选择适合的技术赶超路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世界技术领先中心是中国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赖格  孟渤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593-1606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但仍然没有摆脱“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该现象的讨论引起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技术进步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技术模仿实现经济增长从而促进收入提升相对容易,但在技术模仿之后要想实现技术赶超和原创性技术进步并非易事。基于这一事实,文章认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前有埋伏”(来自先发国家的技术封锁)、“后有追兵”(来自其他后发国家的低价竞争压力)的中等技术水平;只有大力推进原创性技术进步,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技术陷阱”。  相似文献   

5.
赶超和收敛是思考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或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概念,由赶超和收敛又衍生出经济赶超、技术赶超、经济收敛、技术收敛4个关系非常密切却又有不同的概念。回顾这4个概念是如何伴随着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而出现和演化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4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比较。厘清这4个概念,对系统思考我国由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型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赶超和收敛是思考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或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概念,由赶超和收敛又衍生出经济赶超、技术赶超、经济收敛、技术收敛四个关系非常密切却又有不同的概念。本文回顾了这四个概念是如何伴随着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而出现和演化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四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厘清这四个概念,对系统思考我国由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型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路径的一个典型化事实.但目前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或是沿着新古典增长的路线、或是沿着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文献不多,本文将尝试把资本驱动与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于增长模型中来,考虑资本驱动与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并从这个角度尝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8.
走科技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转变观念.扬长补短,才能赶超发达国家,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9.
张骁  杨忠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32-37,94
对于技术落后的企业,其缩小与技术先进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努力往往是从模仿开始.随着差距的不断缩小,具有超凡学习能力的技术落后企业将经历从纯粹的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局部创新,直至自主创新的整个赶超过程.由于技术差距主要是企业间的知识差异造成的,因此获取知识,尤其是技术核心知识将是实现赶超目的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习是获取、利用以及扩散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从模仿到创新的各个阶段将有不同的知识学习的重点,这要求有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目标知识相适配以有效地获取、吸收和利用知识,同时企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迈进时,随着目标知识的变化,与之相适配的组织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要素禀赋匹配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构建耦合行业特征与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理论上,单一静态的技术进步路径、动态的技术进步路径和自主研发对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表现程度依次增加。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生产函数构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对技术选择模式与技术进步进行实证研究;对行业特征和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选择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和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进步来源;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有显著负向影响;行业特征和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选择模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02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otivating firms to innovate. However,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have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One major gap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s that the empirical tests are based on samples consisting of only one industry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tudy uses a novel measur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proxied by quick citations by competitor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Using US patent data for the period 1977–2005, we find that there ar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industry-leve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value of firm-level innov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sitive externaliti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among firms dur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utweig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ree-riding concerns on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incentives to innovate up to a high degree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while free-riding concerns outweigh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when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extremely high. The sector-by-secto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quantity and market value of innovation are not very different across Pavitt sect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between agglomerated and non-agglomerated industries suggest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 moderate level of imitatio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n excessive level of imit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agglomerated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reating innovation cluster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henzhen City in China, and allowing different innovators to cooperate, imitate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uld be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However, an excessively high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more detrimental for firms in innovation clusters because it lowers those firms’ incentives to innovate more radically.  相似文献   

12.
后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赶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基于拓展的南北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同时进行自主创新与国外模仿的后发国的技术赶超问题。认为在技术进步初期,后发国较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但长期内,加强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后发国能否实现技术赶超取决于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日、韩和印度的发展经验也验证了该理论。其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后发国要实现技术赶超需要提高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总结美、日、韩三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路径的基础上,分析在自主创新(以美国为例)和模仿创新(以日、韩为例)的模式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用,得出知识产权制度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结论。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应建立适合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芳  赵兰香  贾佳 《科研管理》2015,36(12):65-74
识别组织创新过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理解企业的创新过程非常重要。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调查数据,利用潜在分类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企业的组织创新类型与特点,并结合多元处理效应模型探讨组织创新对企业产品模仿与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企业的组织创新程度从低到高可划分为五个等级。中高程度的组织创新水平(第Ⅲ和第Ⅳ种)对产品模仿绩效有显著作用,表明侧重知识创新和研发投入的组织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模仿绩效;只有最高程度的组织创新,即第Ⅴ种类型组织创新,显著提高产品创新强度,表明全面提升组织创新程度对产品模仿到产品创新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创新政策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而应强调企业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演化历程,指出了后发国家科技政策的着力点和着力方式应当伴随其产业追赶的进程而不断调整。在产业追赶初期,科技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促进技术引进,其着力方式主要体现在为本土企业创造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在产业追赶中期,科技政策的重点应逐步转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避免对国外技术形成依赖。而在产业追赶后期,由于走向国际创新前沿的本土企业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科技政策的重点应进一步转到引导技术方向和创造市场需求之上。  相似文献   

16.
在对2000—2018年中国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对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类不同的技术创新,以检验其在上述影响中存在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对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模仿创新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自主创新之间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知识资本投入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中均存在调节效应,对自主创新产生促进效果,但对模仿创新产生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化进程,政府应鼓励推动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中的互动融合,并健全市场配置和运行机制,增强先进制造业技术、产品和市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ina is transforming itself into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building an export-oriented national production system linked by global value chains to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es. But to what extent is it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moving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In this first study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we extend earlier work conducted on the East Asian Tiger economies, and bring it up to the year 2005. We demonstrate a surge in patenting activity by Chinese firms and organizations since 2001, and analyze the drivers behind thi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enting - in terms of intensity, impact and links with the science base. We have some striking findings to report, including the strong role played by universities in the building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over the last 15 years, and the puzzling apparent lack of contribu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reinforcing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On the latter point we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public sector institutions has been mixed, and only exerts its effects after reforms streamlined the system and brought many of the institutions into the private sector.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互动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的重要指标。本以联合研究,联合专利,科技人员流动等为互动的指标,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中国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研究机构之间,如高校和高校,不同类机构间的互动少。技术转让多,技术合作少。因此,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仍有待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刘静  范景明 《科研管理》2019,40(5):35-46
互联网行业已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对腾讯1998-2016年间的产品创新事件进行嵌套式多案例分析,尝试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机制。研究发现:(1)在创意产生阶段,主要存在移植创意和衍生创意两种类型,这两种创意类型通过动态组合和梯度进阶的方式驱动创意集成的演化过程;(2)在创意转化阶段,组织层面的产品经理制和项目层面的小团队模式作为主要的开发模式通过赛马机制和微循环方式驱动敏捷开发;(3)在创意传播阶段,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挖掘锁定情感沟通元,并通过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的方式驱动创意传播的进阶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