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殷周青铜器怪异动物纹饰的意蕴●刘志荣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出土于马家窑遗址,而青铜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纹饰渊源于石器时代。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是正反两方面均刻有兽面纹饰的石器,与殷商时青铜器上的纹饰极为相似,从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7,(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高峰。一次是商代后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器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的多样以及铭文的增加。再次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器摆脱了商代的崇高神秘以及西周以来质实典重的风格,出现了繁复细巧、清新绮丽的新风尚,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镶嵌金属、线刻以及凸铸、错金银、鎏金等工艺为青铜器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由此出现了青铜器上的画像纹样。在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画像青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7,(6)
<正>铜镜是中国古代照容的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图案和纹饰都以静态为主。连弧纹铭文镜是汉代最流行的镜类之一,笔者将连弧纹铭文镜定义为主题纹饰为连弧纹且有一周铭文带的铜镜。连弧纹铭文镜,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圆钮座或四叶纹钮座。座外有不同纹饰。其次,内区纹饰或为一周内向连弧  相似文献   

4.
鹿邑“长子口”墓的青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午 《寻根》2013,(4):56-58
1977年冬,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鹿邑县太清宫镇清理了一座商末周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者依据铜器铭文,称之为"长子口"墓。该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有礼器68件、乐器6件、兵器及工具20余件。这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豫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是上世纪末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相似文献   

6.
史载太伯、仲雍奔吴,在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出土的印纹陶、原始瓷和青铜器,反映了吴文化纤丽秀美的艺术特色。印纹陶器是一种表面拍印几何形图案的陶器,器形多为坛、罐、额一类盛贮器。无锡市西郊华利湾西周墓出土一件兽耳印纹陶颌,直口短领,斜肩鼓腹平底,肩部两侧立四肢直立的兽形耳,器表饰上下四组条带状勾连雷纹和斜线宽带纹相间组合的纹饰。造型稳重美观,纹饰颇具流动感,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原始瓷器表面施青绿色釉,胎体吸水性很弱,器形以豆、碗、盂、筒形器为主…  相似文献   

7.
从滇文化的部分金器上能看到明显与其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的影子。本文通过对滇金器上的双马神纹、对马或对兽纹、狮形怪兽纹、组合形怪兽纹等图案以及该类金器制作技艺的源头进行了分析和追溯,认为滇文化中的这部分金器的制造者就是入滇的"塞人"工匠。  相似文献   

8.
饕餮纹铜鼓     
<正>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75.5厘米,长49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商代的青铜鼓仅有两具遗存,这件饕餮纹铜鼓便是其中之一。它形似横置的桶形,上宽下窄,两侧鼓面平素无纹。鼓身上有枕形钮,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悬吊、安放。鼓身满饰云雷纹构成的饕餮纹,其外环简化成斜角形的夔纹。两端边缘饰乳丁三列,象征蒙鼓  相似文献   

9.
<正>名称:妇好鸮尊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49.5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鹗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鹗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鹗背。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3-93
北京长风2008春季拍卖会即将举行,本季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网罗元、明、清多朝代的珍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当推两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这两件元青花大罐具有元“至正型”青花瓷器的所有特点,两罐造型一致,器身装饰均由5条纹饰带构成,一只颈部绘海水纹,另一绘缠枝菊纹,其下纹饰一致,同在肩部绘缠枝莲纹,足部的仰莲纹与腹部的缠枝牡丹纹中间,用较窄的卷草纹隔开,花卉的花瓣及叶有暗刻。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此类元青花大罐共20余件。国内除3件出土品,能在市场流通者仅数件而已。  相似文献   

11.
虢季子白盘     
<正>名称:虢季子白盘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  相似文献   

12.
<正>名称:曾侯乙尊盘时代:战国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盐源位于金沙江流域雅砻江下游,近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颇富艺术价值。盐源青铜艺术具有显的特征,形成了纹饰上的抽象性和造型上的写实性两大风格,体现出笮人的化特点和艺术眼界。  相似文献   

14.
符号图语,又被称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大量的符号图语,为巴文化符号图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所见的符号图语为基础,探讨其所表征的内在意义,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和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相似文献   

15.
原始先民在彩陶上的装饰绘画距今已经有5000-7000年的岁月,是已知最古老、最简朴的绘画。夏代不可能有用于绘画的纸张,画在帛上的图画也没有实物可证。但是我们见到了比夏代较早一些的玉质“神人兽面”纹饰,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有4000年之久。那精细的纹饰,刻画出头戴羽冠的神人兽面,散发着远古的神秘色彩,不难想象当时人的描绘能力。据截“铸鼎象物”(往传》)说明夏代已经能铸造青铜器。陶器上的绘画也较原始时期有了进步,龙纹、蛇纹、鱼纹、切料和人像,用线勾出形象,有的还涂有颜色。在河南二里头商代晚期的陶器上,画有一头…  相似文献   

16.
趣谈古剑     
前段时间,本人有幸参观湖北省博物馆,观看了战国出土的青铜器展,不禁被古代精湛的青铜艺术所深深吸引,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农业古国。凡有作为的帝王均重视稼穑与纺织;故以“耕织”为题的艺术创作,可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战国时期,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清晰记载当时种植桑树的情况。之后,先秦彝器、两汉画像砖、魏晋墓室壁画及唐、宋佛窟画,均大量有关稼穑、桑织的场面。尤其南宋,农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整套农耕模式,楼璃总结历代农业技术,创作流芳后世的《耕织图》。  相似文献   

18.
商铜与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张振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是当时统治者用以表示身份等级,立国传家的重器,所以受到极大的重视,世代相传,不轻易予以销毁。《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青铜器便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草原风格著称于世,对其渊源的探索成为国内外学者数十年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从《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品》、《动物纹中狩猎巫术的含义》、《鄂尔多斯青铜器选集》等甲期著  相似文献   

20.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