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通行本《说文》为宋初徐铉奉诏就李阳冰改本和当时所见各本重加整理而成,往往今本《说文》所无,唐宋典籍中所引《说文》则有之。本文将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与玄应、慧琳等撰《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及今本《说文》逐条加以比勘,就其异同之处对《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的版本及唐写本《说文》的原貌进行了考探。根据《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可证唐代流传的《说文》当不止一种版本,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确为唐本。  相似文献   

2.
《说文》是《后汉书》李贤注引用较多的一种文献。李注所引是大徐本和段注之前《说文》的一种重要写本,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人注释中所引《说文》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许多方面优于大徐本和段注。掌握这些材料,对《说文》文本的校理及《后汉书》的整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诠释字义的字书,书中汉文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极具历史价值.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简称<注评>),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内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莫子偬考鉴《唐写本说文木部》(简称《唐本》)为中唐穆宗时的写本,并对《唐本》和传世的二徐本进行开创性的校勘。1864年,在曾国藩的资助下,《唐本》与莫氏《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在安徽安庆首次刊剖面世。因家道衰落,莫氏后人将之售与徐子敬,又辗转易售多人,最后归入日本学者内藤虎氏手中。从晚清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唐本》和《笺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唐本》和莫氏《笺异》的学者夥移,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本文对《唐本》和莫氏《笺异》的考鉴、刊刘、流传与研究历程及代表性成果首次进行总体爬梳、评价,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文选集注》残卷中引用了较为丰富的《说文》内容,与《说文》原貌比较接近。本文以《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所引《说文》与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相比照,胪列25条,考订其异,补充书证。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在处理《说文》校勘方面有些需加改进之处,这些问题有的是对不同版本的处理不合理,有的是对旧校的处理不当,有的则表现为对乾嘉学者未及见的参校资料处理欠妥。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说文辨异》中的体例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孟氏《易》为今文学派,而许慎《说文·序》称其为"古文"。笔者就此对《说文》引《易》文字、孟氏《易》与费氏《易》之关系、西汉字体与孟氏《易》传本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孟氏《易》虽为今文学派,然亦有古文写本而为许慎所引,《说文》称孟氏《易》为"古文"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9.
《钱辛伯读说文段注札记》一文立足保存许书原貌,征引考索,订正《段注》之失,所论颇为精审。钱氏涉及《说文》校勘原则的论述,更能发人深省。由于钱书未存完帙,学者多不曾措意,致其价值淹没不显。  相似文献   

10.
陈瑑的《说文引经考证》是《说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前人评价其仅概括为“凡《说文》之引经与今经本字同者,概不复述,其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五百二十二条”,这是很不够的。陈瑑在《说文引经考证》中广泛引用时人的研究成果多达百余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时期对《说文》引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发《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版本的校勘也多有评说,这些都是书中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进行综合研究,以达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从而达到弥补和修正《说文·玉部》字未收、错收的字形、字义及其他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词籍校勘之业兴盛,为现代词籍校勘学之奠基。王湘华《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词籍校勘学的范畴,总结了词籍校勘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积极的学科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匡谬正俗》是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字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字书。我们立足文本,将其与许慎《说文解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颜师古《匡谬正俗》在文字观、治学方法等方面对许慎《说文解字》有所继承,甚至突破。另外,《匡谬正俗》反映了颜氏的“正字”观,这种观念对后人“正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其文字学史价值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的训释语中,出现了许多的新词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汉代的实际语言面貌。而《汉语大词典》在对这些词语的收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词条例证滞后的现象,这不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本文试着通过对《说文》新词语进行考释过程中,指出《大词典》的例证晚收情况,希望起重要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联系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的部分篇章内容,运用相关工具书,结合先前学者的校勘及文献材料,对杨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一书中某些条例校录疏漏、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申补及再校,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6.
"右文说"是我国宋代学者对汉字形声字"声中兼义"现象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一个学说."右文说"之产生于宋代,既受到其前代字书<说文>、<释名>、<玉篇>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影响,同时也是与宋代学术风气的熏染分不开的.继承和发展"右文说",必须要建立在对"右文说"有彻底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方可使其成为汉字研究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7.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些词语有较特殊的意义,它们或为一般辞书所未发,或虽有解释但可作适当的补充,本即选择其中的12个词语进行训释或补充。  相似文献   

18.
鲁一帆 《天中学刊》2007,22(6):86-90
《字林》问世的时间距《说文解字》最近,其受《说文解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说文解字》的校勘方面《字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前人以《字林》校勘《说文解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校勘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字林》不同于《说文解字》,因此,在用《字林》对《说文解字》进行校勘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不应据《字林》而轻易修改《说文解字》。在用《玉篇》校勘《说文解字》时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40多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文献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简文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整理与释读,深入挖掘了其蕴藏的巨大文献学价值。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原简文字和释文的校勘越来越精微,可以使得释文无限接近原简文字。但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强基础性的整理与释读工作,并进行更为详细的校勘,也要在版本、辨伪等方面更多地与传世文献的研究相结合,共同促进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文献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