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如果研究王国维,首先要研究他为什么正当学术盛年的50岁时沉湖自杀。研究编辑家茅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也有类似的难题。 1945年,茅盾50大寿时,叶圣陶朝花夕拾重提旧事作为寿礼。他在《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一文中说:“我不说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怎样了不起,我只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而《小说月报》革新是雁冰兄的劳绩。” 此说影响甚广。当今茅盾研究者也颇多引用。 略懂而不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期刊史的人是难免颇感突兀的。如此过誉评价,总让人难以理解,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3.
《小说月报》(1910-1932),共分为两个时期,革新前的《小说月报》(1910~1920)时处清末民初,当时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都相当低下,社会上较普遍的反映是一般读者看不懂新文学,它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和林译小说的地盘,以刊载娱乐性、消遣性文学作品为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1921~1932)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后者接受了前者的阵地,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学杂志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沈雁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有多份文学杂志命名《小说月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它在1921年革新以后,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面旗帜,影响很大.由于它革新内容,招来鸳鸯蝴蝶派的攻击,引起一场历时不短的论战,并促使商务当局另出一份《小说世界》来解决矛盾.《小说月报》在革新以前,在民初文坛,也独领风骚.鸳鸯蝴蝶派的鼻祖之一李健青说:“当时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王一川教授所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收获。这部专著从文化现代性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状况,同时又通过对中国文学的考察透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状况。  相似文献   

6.
董瑾 《编辑之友》2006,(4):76-78
沈雁冰,即茅盾(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始用此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在1921~1922年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对该刊全面革新,使其成为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办刊思想基本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发展格局,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探讨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特点及其中蕴涵的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说月报》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感时忧国”所生发出的中国“现代性”主题成为顾氏《文学史》纵横捭阖的叙事核心。而作者本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文学的文学史书写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20世纪思想史”。  相似文献   

8.
鲁迅创办的《译文》是中国最早专事外国文学译介的期刊,几番停刊、复刊,更名《世界文学》之后,坚持办刊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不同办刊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十七年”时期与“新时期”, 《译文》与《世界文学》的外国文学译介选材均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不同历史语境规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月报》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背景下,其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同时读者主体由旧式文人转变为新式学生与城市大众,原有的杂志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开始,《小说月报》在主编沈雁冰的带领下大胆进行改革,放弃以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等栏目为主要内容的办报理念,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同时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积极宣传治世救国之道的办报理念,通过开设专注、专栏、文学家研究、海外文坛消息、评论、创作批评等栏目,刊登大量翻译和白话文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提升销量,成为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时,《小说月报》也借助改革,建立起编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参与、被动启蒙转变为积极参与杂志构建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刊物     
《大家》的新世纪收藏号,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清仓盘点”:请陈晓明等中青年学者十人回眸百年中国文学,并配发十余幅珍贵照片。该刊自创刊号始对20世纪各种文学流派以作品方式进行的展览,以本期中作家陆涛的系列中篇《京西大嘴》为序幕。“本期主题”里推出林白的长篇凸凹文体《玻璃虫》。另刊发了雷抒雁的《接受再教育》、闻树同  相似文献   

13.
刘兰 《中国编辑》2003,(3):86-88
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到1932年“一·二八”因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历时二十一年。《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在文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刊物。这份刊物不仅培养出中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而且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的摇篮,“五四”以后的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巨匠们许多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推荐理由跳出局限于纯文本的审美、内容分析,着眼于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关注以传媒为中心的文学制度对文学内部结构的影响,正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学术热点。《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正是这种研究新思路的代表作。著作分为《文学期刊研究》《文学出版研究》《跨媒体传播研究》三部分,以个案的方式剖析《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当代》《收获》等名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名社,影视、网络等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塑造,充分揭示当代文学生产背后潜在的"知识/权力"结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入  相似文献   

15.
宏大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房伟在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现象和典型文本的研究,从再启蒙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两个维度,论述启蒙与革命、与世俗化之复杂纠缠以及史诗型长篇小说的时空塑形,揭示了宏大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暧昧整合与艰难再生的状态。这一论述对理解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到五四初期,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革故鼎新的社会变动、中西思想的激烈碰撞,共同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发生了质的裂变,实现了从古典型向现代性的转变。在20世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最为风行的时期,鲁迅、胡适、周瘦鹃等推出的经典翻译短篇小说在推动文学现代化和启蒙国民方面都卓有成效.本文以《短篇小说第一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和《小说月报》中的经典翻译短篇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文字的深加工、注释、附录与附记、序言与题头等方面探究其深度编译策略,以期能够通过多元互补的翻译策略和编辑策略,为实现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