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老舍的著作颇丰,他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家庭恶毒女性形象和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新式女性。生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老舍,既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又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并受西方文化的洗礼。所以在老舍作品中特别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心理倾向——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怀疑和排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他对普众意义层面上的市民阶级的塑造及市民形象的刻画,这种艺术性的构建是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探索的种深刻突破,尤其是对这个阶层中普通人生活的审视和大胆的批判更是具有特殊的视角和新颖的见解。本文就从老舍笔下的那些丑恶的婚姻圈子入手去揭开老舍对这个他无比熟悉的市民社会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缘,从而使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文学世界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斯蓓 《科教文汇》2009,(12):238-238,262
对于“五四”主题的理解不应简单看作“启蒙”与“救亡”,而应正确完整地认识“启蒙”的涵义。除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号召,呼唤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包含在启蒙的范围内;而“翻身”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意识是人的思维、精神心态、信念与观念的融合体,是个人或群体的精神潜在爆发力,对人的行为起引导、指导或主导作用。没有意识的人或企业,就是“盲人”或“盲企业”。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意识就是“无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内涵,也是一个人健康行为目标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要有代表  相似文献   

5.
岁月剥蚀着人们的记忆。许许多多的往事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湮灭,从人的脑海中“淡”出去。但有的却永难忘记。35年前,即1961年的6月9日,那时我在中央党校读研究生班,有幸亲耳聆听了老舍先生的一次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讲演。先生侃侃而谈,幽默风趣。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几十年过去了,重读先生的讲话,依然那么亲切、中肯,切中时弊。现在,我将听老舍先生讲话时的笔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如果今天的人们能从先生的讲活中获得感悟和启迪,那将是对著名文学家、语言大师老舍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6.
曹禺先生笔下有着很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以不同方式反抗着黑暗封建社会的压迫,寻找着自身的出路。曹禺通过她们的描绘,表现了他对知识女性特有的同情与关心。在这众多的知识女性之中,又以繁漪最有代表性,本文就通过对她的教育背景、生存状态、内心情感以及反抗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来展示曹禺作为一代戏剧大师对于知识女性命运的探索与揭示。  相似文献   

7.
陈珩 《科教文汇》2013,(7):83-83,87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喧嚣的“二十年代”——“爵士时代”,其小说中的时髦女性人物大多是负面形象。本文就时髦女郎负面形象的表现及其成因做了简单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潜在的男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汪毅 《科教文汇》2009,(32):255-255
成熟的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他认为在传达某种信息时,用他习用的语言格式效果最好,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用的是地方”,而他们正是通过这些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作家的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往往就成为其文学上的标志性特征,如鲁迅作品中“冷峻犀利”的鲜明风格,让读者能够很容易将其与其他作家区分开来。毫无疑问,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关于这一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价到:“他(指老舍先生)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其所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其实,老舍先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不仅从北京口语中汲取鲜活的字和词加以灵活运用,使得语言通俗浅显、生动活泼,还有意识地对生活中各种句式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以简练的语句表现复杂的情感,形成了言简意丰、回味悠长的风格句式。本文拟结合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谈一谈在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几种风格句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发病是不知不觉的,颇有点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方式,骨质疏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甚至有的人称其为“寂静的疾病”。无声杀手青睐谁骨质疏松与人的生活方式、职业、性别、年龄等都有关系。一般来讲,高龄女性骨质丢失较多,是骨质疏松的多发人群。但是年轻女性和男性也会随年龄的增长有程度不同的骨质丢失。因为从自然生理现象看,人在30~35岁时骨质便开始减少,而且女性的骨架和骨质量原本就比男性小,因而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要比男性大。临床发病的病例统计可以看出下面一些人群容易患骨质疏松。从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职业、年…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以鲜明的性别意识摆脱了女性被男性作家书写的命运,以独特的女性文本进入到世纪末的文化视野。于是,“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女性文本”、“女性话语”、“女性主体”等概念术语,就成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词汇和热门话题。那么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写作是如何冲破男性中心话语的藩篱而建构起女性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者,因此他对于俄罗斯的文学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普希金不仅仅在诗歌方面具有一定的建树,同时在小说领域也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我们从普希金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对于女性的情感,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出了十分具有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魅力。本文主要就《上尉的女儿》中的自由女性形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慎做抽脂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女性更是如此。人们通常会用“苗条”来评价一个女性的身材好。久而久之,在大家的审美标准中便有了“以瘦为美”的观念。于是众多的“瘦身运动”、“瘦身器械”、“瘦身食品”、“瘦身药物”应运而生。时下,又有一种耗时短、见效快的瘦身技术正在风靡世界,它就是“抽脂手术”,接受该项手术者呈年年倍增之势。  相似文献   

13.
《源氏物语》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中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在众多女性形象中,存在着“年轻的继母”这一形象群。本文通过对较具代表性的藤壶、空蝉、紫上三位“年轻的继母”的形象分析,试图窥见作者紫式部个人人生经历对作品人物塑造的影响,及她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曾任北大教授,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一度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初期诗作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后留法,专攻语言学。在现代汉语中“她”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就是刘半农首制。  相似文献   

15.
史伟 《科教文汇》2008,(3):149-150
本文试图从“五四”时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从女性文学爱情书写的具体文本中分析其写作主题及其书写模式,以期对“五四”女性文学中爱情书写的特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儒家女性观的角度分析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多位女性形象,揭示了男尊女卑观念的流毒对于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王梵志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都是些外貌丑陋,品性极端恶劣的丑妇人、妒妇人、懒妇人、凶妇人、势力妇人、长舌妇人、自私妇人等形象,从内到外都是让人感到“丑陋”,几乎汇集了天下女人所有缺点,几乎看不到作为女性的,或者是人类的一点点闪光点。在文学表现上所采取的这种极端主义即一味地讽刺和嘲弄、绝对写丑的方法,同敦煌文学受佛教艺术的影响有关,它是佛教文化二重性的表现;和王梵志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王梵志诗歌劝惩令善的创作主旨分不开;北朝遗风对唐代社会的影响;王梵志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对女性有着轻视,这是他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语境下的“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暗示了作为类存在的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可追溯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培根、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因此,在认识论视域下审视“精神生产”的概念,不难发现,培根提出了作为人造物的“归纳法”,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了认识工具,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之时即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生产者。笛卡尔对“观念”的分析则表明人在认识外部自然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某种“表象”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更强调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追求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本真,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稍有天体运行知识的人都能看出,笔者在“关于将地球推离太阳的问题”一文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将地球推离太阳”的结果是什么。从未论及推离过程,文中绝无“过程”二字就是证明。但姒璞先生(或女士,下同)以“也谈‘将地球推离太阳’的问题”(下称“姒文”)为题对拙文进行“批驳”中,“过程”一词重复使用达七次之多,由此可见“姒文”的“批驳”文不对题到什么程度!要说姒先生不懂拙文的原意,可能低估了姒先生的水平;那么他为什么要偷换论题、对拙文进行歪曲呢?是出于故意?“姒文”将原先争论的论题偷换成了另一个问题:地球轨道的“变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中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甚至造成“流失”现象,从更新观念、循循善诱、开展课堂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