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场》中,关于电场力作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过渡和结论的得出是采用跟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直接类比得到的,此节没有过多的分析说理,课文目的是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联想。当然对于那些勤于学习、善于记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简捷明快的手法。而职业高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要让他  相似文献   

2.
洛追 《西藏教育》2010,(12):30-31
高中物理人教版(试验本)第二册第十三章第5节“电势差、电势”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包括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以及电势、电势差等一系列重要规律和概念。由于知识点较多,学习内容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将电场与学生熟悉的重力场类比,形象阐释了电场力、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等概念,学生易学易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运用科学方法打基础1.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规律,特别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不能死记。比如电场一章,概念多还比较抽象,可以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理解电势能可以和重力势能类比,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类比。  相似文献   

4.
蒋杰 《物理教师》2007,28(12):12-1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对比,使学生掌握静电力做功的特点;(2)通过与重力势能对比,使学生掌握电势能这一概念;(3)知道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理解类比和迁移法、猜想论证法等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学生理论  相似文献   

5.
功与能的关系问题是历届高考的必考内容,它不仅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而且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方面,是广大学生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高中阶段功能关系问题有八种,它们是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滑动摩擦力做功与内能的变化关系、合外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的各部分知识是有密切联系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又是分别进行的。在高三阶段进行总复习就是要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理清物理学的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下面仅谈一下类比法在物理复习中的运用。 所谓类比法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外的知识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 如保守力做功与势能的变化关系在高中物理中有三处:第一处是力学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第二处是在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第三处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遭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可见,这个实验的教学要求贯穿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所以教学中必须做好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8.
用类比的方法,突破电场的能的性质这一章的几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介绍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电场与重力场、电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电场力做功的特点,从而引出电场中也应具电势能,电势能和电势能的变化量的计算变的简单。从地势巧妙引出电势,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借助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寻找不同事物变化中所具有的共性,给这些陌生的的概念、规律赋予通俗易懂的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路,化难为易,使学生顺利而全面地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达到知识的正迁移,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势能是机械能守恒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内能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内能的概念很抽象,并且与温度、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所以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表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常有顾此失彼和捉摸不定的感觉、本文对于理解内能的常见误区进行简要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但对于安培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学生往往不是很清楚,尤其在不同的物理情境中,安培力做功的效果容易引起混淆.很多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安培力做功的效果是把其它能量转化为焦耳热”.本文通过几个常见的物理情境从宏观角度分析一下安培力做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一新教材的机械能一章和过去的必修本相比,新增了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也为学生初步学会用功能观点(即能量观点)分析问题提供了方便。没有这些内容作铺垫,学生就连初步理解功能关系都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物理中,常见势能有四种,即重力势能、电势能、弹性势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各与一种性质的力相对应:重力势能与重力对应、电势能与电场力对应、弹性势能与弹簧弹力对应、分子势能与分子力对应,这四种势能的变化也与各自对应的力做功有关.可是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这些势能的变化难以理解.下面笔者就这四种势能进行类比,并总结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用类比的方法,突破电场的能的性质这一章的几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介绍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电场与重力场、电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电场力做功的特点,从而引出电场中也应具电势能,电势能和电势能的变化量的计算变的简单。从地势巧妙引出电势,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借助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寻找不同事物变化中所具有的共性,给这些陌生的的概念、规律赋予通俗易懂的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路,化难为易,使学生顺利而全面地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达到知识的正迁移,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7.
张庆枝 《中学理科》2004,(11):14-16
能量是物体对外做功的本领 ,能量的具体值往往无多大意义 ,我们关心的大多是能量的变化量 .而做功是引起物体能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某种力做功往往与某一具体的能量变化相联系 ,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 ,就转化了多少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关系 .功能关系应用非常广泛 ,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都涉及 ,很多高考题直接考查对其理解和应用 ,应重点掌握 .一、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特例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中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的应用范围极广 ,凡是涉及到力对物体做功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问题都能使用 ,特别适用于变力做功的情况 ,以及…  相似文献   

18.
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的“电功和电功率”的“电功”一节教学中,有一个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由于电流做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所以该实验以初二做功的知识为桥梁,将电流做功通过提升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理解电功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实验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电功知识的理解程度。按照现行教科书的做法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是学校配备的学生电动机在实验时的电压如果太小,或者所挂的砝码太重、静摩擦过大…  相似文献   

19.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及体积有关.物体内能改变有两个途径:做功和热传递.由于内能的概念很抽象,并且与温度、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所以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表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常有顾此失彼和捉摸不定的感觉.本文对于理解内能的常见误区进行简要分析,并以例深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解释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科学模型可使科学论证和科学解释的思维路径显性化,从而培养初中学生以模型解释科学问题的科学论证能力.构建模型可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解释能力;运用过程模型可为解释过程特征提供具象支持;模型想象可帮助学生探究现象的本质;运用类比模型可比较分析复杂的空间变化过程.模型建构与运用可提升学生利用科学论证理解、解释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