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用途,并学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习对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和境美。教师要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琳 《贵州教育》2008,(22):28-29
教材说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渎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把语言还原为生活的还原能力,并运用丰富多彩的还原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以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文。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体会"知音"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7.
设计背景1.面向群体:学生2.学科:传统文化3.课时:l课时4.年级:五年级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课堂目标I.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因此,创设充满文化“磁性”的课堂,实现本色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还原传统诗学的审美规范,体现人本主义的课程教学特点,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语的音律美,感受外在景物经过了诗意处理后产生的独特美,让学生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色阅读。2.过程与方法:运用本色阅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运用本色阅读感受课文的音律美、色彩美和蕴藉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诚挚而深刻的爱。教学过程:一、创…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分析教材,总结历史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本文以苏教版七上《对联六副》为例,就初中语文课堂上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做探讨,引导学生接近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青少年:“要逐渐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的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好地保留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艺术,且在民间广泛流传、运用.在拿到"亲近山庄,走进山庄"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后,笔者不禁萌发了这个想法,何不以山庄为支撑点,点燃学生学习对联的激情,使学生向古典文学走近一步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璀璨的历史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使中华文明得到继承与发展,我国在小学极端针对性地将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材,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本文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展现。经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再辅以书法教育,使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得到巩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渗透。  相似文献   

14.
对联教学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要用发展的眼光有所变通地传承,以兴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适当放宽对平仄的要求;重视对联的内容,通过诵读有关声律启蒙章句,积累名联,让学生充分积淀;注重实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训练,进而让学生内化能力。师生在其中都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奇妙的对联》一文,了解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按组分解任务,或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掌握对联编写、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提高其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②过程与方法: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九寨沟的神奇、迷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景进行介绍。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通过课文语言的描述,结合图片、录像等辅助手段、感悟九寨沟童话般的神奇和美,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感悟第三自然段课文中语言的美与景色的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7.
徐进勤  李晓斌 《山东教育》2005,(19):107-107
五年级《社会》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如何在实现上述知识目标的同时,又能达到很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目标及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感悟社会课的乐趣和魅力,就成为本年级社会课教学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分析教材,总结历史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科’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而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灵之美呢?一、读——发现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