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朗读"的外显形式和内隐机制出发,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的不科学性,进而从朗读的内涵、感情与情感的区别以及国外母语教育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作者建议"用心朗读"的提法更科学,更能体现解读者的姿态。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读者与文本的一次细心、细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再生成、再创造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深入文本、培养语感、熏陶情感。具体而言,朗读时应做到:读讲结合、选准"读点"、读而有法、伺机而读、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6.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本文从"重经验积累,忌强迫感悟"、"重咬文嚼字,忌浅尝辄止"、"重读思并行,忌为读而读"三方面入手,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的朗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实现深深扎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朗读,以及感情朗读的"情"从何来。目前就笔者自身课堂教育的实践,领悟到在教育之中只有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方能使其领悟到文章的深邃。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正确而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之要求。这就不难看出,投入感情,是开展朗读教学中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学科教学和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情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涵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学习情感朗读过程中要牢记五点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指导如何才能到位?这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朗读预设。朗读指导的另辟蹊径,朗读效果自然就会不同凡响。这是不少特级教师朗读指导给我们的启示。一、展开想象,朗读现生动形象朗读是一门艺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日常教学精心指导。朗读指导从大处说,要拿捏好作者的心路历程、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等;朗读指导从小处讲,要把握好偏正短语的意味、小小标点的节奏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能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难。本篇论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朗读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16.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强调了一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的朗读",是"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可见,新课标对于语文阅读课中朗读教学的方向树立了更明确的标杆,情感朗读的评价标准是:在领悟文本的基础上自然的朗读,就是情感朗读。也就是说,读,是要给自己听,此时的朗读已然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情感诵读。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文章从问题、情感、情境、想象、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朗读呢?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三分文章七分读。"新课标要求小学各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不容忽视。那么,朗读有什么效果及作用呢?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上,常见这类现象:无论读什么类型的课文,学生朗读时总是拖沓无力,没有精神,抑或是速度越来越快,"赶起了火车",在场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对此类现象产生重视或进行干预。还有一种现象,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大部分学生依旧是双眼无神,如同"小和尚念经"般敷衍了事,待学生读完后,教师急急忙忙就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个学段就阅读方面提出的共同要求之一。可大部分教师只重视了朗读的"正确、流利",而忽视了"有感情",甚至认为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