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建设建设走过了一个世纪,它与时代共患难。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80年代改革开放四次伟大的变革,中国语文教育亦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语文教材的改革顺时代变革而变革。从20世纪初语文科独立到今天,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21世纪来说,一百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珂以誉之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王森然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我国现代语文教材建设的初期,就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广泛学习各种教材建设理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在语文教材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方面都作了崭新的尝试与探索,体现在对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编排理论。事实证明,这些理论对当时语文教材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新世纪的中国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相当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只要拜读过他的独著《语文教育论稿》和《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研读过他与同人的合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通读过他与李杏保合作主编的《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以及最近他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等大部头编著;总览过他主编或主审的六套语文教育论著和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定:顾先生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文教材的编制和使用、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确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的确有系统…  相似文献   

4.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对广播电视中专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行广播电视中专语文教材却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广播电视中专语文教材改革应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既注意与九年义务教育衔接,突出能力培养,适应现实需要,又有别于全日制普通中专教材;教材改革需确立教学目标,做到师生均能明确“听、说、读、写”要求;教材改革应体现远距离教学特点,制作多媒体教材。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教材的建设是推动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现代教育教材建设的基础,其中,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的版本尤其具有代表性。语文教材的建设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意识形态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显得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已成为日前课改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打破传统的语文教材观,着眼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语文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新理念,拓展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于文华 《现代语文》2011,(12):149-150
现代早期语文教育家阮真在其教育实践及论著《中学国文教学法》中体现出独特的语文教材观,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对阮真语文教材观的论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联系生活、加强教材功效性;紧跟时代,合理安排教材比重。阮真先生的语文教材观,对于现阶段改进语文教材建设,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20世纪初叶中国在师范教育领域里的变革。其时师范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设置女子高师,提倡男女合校;响应文学革命,改革语文教育;重视课程组织及教学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推动平民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诸方面。把这些变勒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教训,可为更好地建设21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正面临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对世界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四次比较大的变革。随着当前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可能出现第五次变革。我国语文教育内部本身正在酝酿重要变革,适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撞击,内在动因与外部机遇的巧妙融会,导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突破也就势在必然。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观念、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手段和语文教育方式等领域的四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以百年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为反思对象,剖析"经文之分、文白之辩、言文之用、文道之争、道之变迁、言文分立、文道再争、道之异化、新题旧义、世纪之问"等变革中的主题,建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确立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回顾历史,中国的语文教材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几百年、上千年不变的古代语文教材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经验和思考。现代教育的兴起,给尘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活力,语文教材进入了科学研究、探索尝试的时代,诸多的中学语文教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语文教材的建设可谓几经坎坷、随折发展。今天,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繁荣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到建国前,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和教育改革的浪潮,语文教育界对中学语文教材(即教科书)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新编了大量的教材,形成了教材改革的热潮,成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对这一新领域,笔者曾根据当时语文教材编写和演变的概况,把这一段历史分为七个时期,作过简要的描述,并归结了当时语文教育界对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不同主张与所作的种种探索,粗略展示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风貌,本文试就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原因略作探讨,以便对这场改革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车轮已悄然驶进了21世纪,作为现代的语文教育,已从清末民初时的雏形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今天,当我们手捧着新版的语文课本漫游在文学的殿堂,是否曾回想过语文教材所走过的这百年沧桑路程呢?历史的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家、改革家在时代的激流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语文教材的编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走进图书馆,重新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在古香古色中,去追寻语文教材所走过的变革之路吧!历史回溯到清末,1902年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设“词章”科,标志着语文学科的独立。那时的语文…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序列化一直是语文教材研究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体制的改革,为全国各地进行教材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教材序列化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文教材文化从1904年颁布新学制开始,已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现代化努力。文章试从本源上理清教材文化的特质,寻找教材文化的现代定位,认为必须破除盲目迷信西方文化中心的观点,也必须破除固守中华文化中心而不思变革的观点。只有更清醒、更理智地将语文教材文化定位在民族与文化上,我们的语文教材文化建设才会真正从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变革;也带动了教育制度、教材教法等前所未有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 ,是语文教育改革之本。教育思想、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学科体系、教师素质等诸方面都交汇于语文课本 ,如果这几方面得到科学的和谐的组合 ,并且适应学生心智发展 ,那么就能促成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就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 ,当前要着力建设 2 1世纪的语文教材 ,建设基础教育“一条龙”的语文教材。一、改革语文教材的基本理念1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满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性、创新意识、科…  相似文献   

18.
要实施跨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面向2l世纪的现代化语文教材体系。1988年,上海在当时国家教委的支持下,开始进行第一期的课程与教材改革。这次课程与教材改革,上海率先在一个地区打破“一纲一本”,实现“多纲多本”,并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组织编写了两套各有特色的语文教材。现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又在总结第一期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期课程与教材改革。这次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益作为语文教材改革的立足点。一、第一期语文教材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在上海第一期课程与…  相似文献   

19.
陈望道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在于:关注语文基本理论建设,革新语文教材,尝试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倡导语文改革运动。他的许多主张切近实际,富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他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材建设是在中国现代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旅游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中国旅游教育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其课程思想观念、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等方面.者都应该个有时代的先进性和创新性、面向问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功能上的教育性和教学性等特色。但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同样面临着超前性与滞后性、学科性与兼容性、认识性与客观性等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