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中的审美现象"物化"与西方现代派创作中的"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卡夫卡与蒲松龄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变形"的母题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现实的控诉.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的《促织》善于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事情中,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成名一家吉凶祸福也随之变异。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儿子失手闯祸,跳井自杀,成名顿时“化怒为悲”的神变剧复、表现内心的隐痛,忽听门外虫声,他又满怀希望,立刻又转悲为惊,同一时间,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促织的得失而引起。成名的“怒”是怒其子闯下大祸,“悲”是悲其亲子因促织而丧生,但是为了促织,宁可压住失子之痛,一听到虫鸣,又“惊”又“喜”,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的复生还要来得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对成名一家关系的重大。由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变形记》和《促织》,两部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设计的怪诞而荒谬的故事情节———"人变虫"。卡夫卡和蒲松林,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在构思上竟会有如此相类似的契合点,作者在表现对社会和现实强烈的控诉之外,还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着的深刻的社会现实:人的异化。而同时,异化后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之间的冷漠,值得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6.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7.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试分述之: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的奢华享乐生活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虫子有很多,但最出名的一只恐怕要数"促织"。"促织"是这虫子的北方俗名,其实它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之所以会叫"促织",是因为雄虫的鸣叫声与织机声相仿,让人觉得似乎是在催促主妇织布理家,所以又有俚语说:"促织鸣,懒妇惊。"中国的蟋蟀种类并不多。世界上已经确认的蟋蟀家族约有2500种,中国不过150种。不过种类数量的多少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中国蟋蟀的风光历史,是外国蟋蟀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9.
熊忠庭、张享成二同志在《浅析〈促织〉的思想性》一文中,从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作方面的客观情感上对《促织》的思想性作了简略分析,得出二者“对立统一”的结论。二同志在分析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体现”时,却不只限于篇末的评论,而是涉及到“神示”、“魂化”等情节。他们的观点之一是:“对社会问题的回避——通过巫婆的‘神示’和成子的‘魂化’来解决现实矛盾,最后还给成名安排了一个升官发财的结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期)  相似文献   

10.
<正>立秋将至,蟋蟀就耐不住寂寞要在夜间开演唱会了。在墙脚处,在草叶间,在碎石旁,在葡萄架下,舞台简易和露天演出是其一贯坚守的风格。蟋蟀又名促织。"促织"一词可谓有着双层的内涵:一是象声,"促织促织",酷似蟋蟀的声音(它的另一个名字"蛐蛐"也应属于此种情况);一是会意,小歌手在用自己的歌声告诉人们天要转凉了,赶紧织布缝制可以抵  相似文献   

11.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3.
迟寒 《中学生电脑》2022,(1):100-101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 "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  相似文献   

14.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15.
江兆炜 《学语文》2004,(4):11-11
《变形记》是现代派文学大师、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促织》是中国蒲松龄的作品,两文虽然所处时代、国家不同,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内容、主旨不同,但两文在运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反映人的异化的悲剧性、控诉社会的摧残人性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文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篇文章,下面加以比较分析两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人性探索的结果,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压抑的泄愤,同时也是在理性的思考中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关照和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压抑的控诉。但与一般作品不同的是,她的控诉不是直接指向男权社会,而是以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来展示父权制社会是如何将千百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内化到女性的思想意识中去的。林幸谦把这种反抗压抑的方式称之为一种反指涉性的控诉。从客观效果来看,这种反指涉性的控诉达到了鲁迅所说的悲剧效果,即以悲剧的形式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控诉的力度是最强的,让读者的心在共鸣中一直沉到底。  相似文献   

17.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说明] 《促织》在第一课时重点疏通课文,安排学生做任务卡片,对于文言字词、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对《聊斋志异》及作者蒲松龄的相关情况做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重点研究《促织》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题,最终让学生不但读懂,而且会读.教学设计为如何让学生从学习的"起点"抵达学习的"终点",本课的"起点"是基于学生对小说情...  相似文献   

19.
一堂出彩的历史课,一定是具有思想性的。历史学科涉猎多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位历史老师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许对"思想性"有所忽略。新课标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老师不得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既完成教学内容,又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性特点,面对这看似矛盾的局面,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主题化"教学模式,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勇老师教《促织》一文,课题为《专制奴役的整体性隐喻》,是《促织》教学的第三课时。其课型之新颖,视角之独特,内涵之丰富,启发之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还深感震撼。这节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语文教学一直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多年来,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承受着各种非议和高考评价双重压力的情况下,仍迈着艰难的步子,在现实的此岸与理想的彼岸中,苦苦地寻找着结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