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一战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一片"救国"声中,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乡村建设运动格外耀眼,梁漱溟所主张实施的乡村建设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成功,其乡村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其乡村建设中,旨在利用教育机制建设乡村、振兴中国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盘星,还是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压舱石,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助力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上历经历史洪流中自救、历史困境中起伏、历史趋势中推进和历史潮流中转折这四个阶段;其政策上体现为在乡村发展与现代进程的契合中创设、在制度环境与运行机理的融合中执行、在时代发展与现实困境的碰撞中接续等三个方面;其价值上主要涉及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唤醒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乡村教育的生态性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乡村教育的在地性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育人本色、乡村教育的现代性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进程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极端重要的地位,认清了乡村衰败的根源,抓住了乡村问题的实质并以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全面改造乡村社会为基点,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日趋严重之际,乡村建设思潮及其社会运动应运而起。在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历史进程中,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历史角色和时代特征均值得关注。在众多社会组织和机构中,能够从国际视角并形成国际性影响的乡村建设组织,则当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将其置于整个乡村建设历史演变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育现代化占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半壁江山”。乡村教育发展相对复杂,与城镇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专门探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议题,意在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人才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在彰显乡土特色中全面赶超城镇教育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乡村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耕读文化并以劳动创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应跳出“二元”论争,积极遵循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秉持乡土文化的价值禀赋,坚定教育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奠定乡村主体现代化的价值基调。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般逻辑,也应符合乡村本土语境,在政治逻辑上以完善乡村教育政策为根本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传承乡村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实践逻辑上以乡村学校整体变革为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由于基本办学条件太差等原因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短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海观的理念是乡村学校应该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实现旨在纠正教育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革命。他采取适应乡村现实的做法,主张并且实行乡村工作者“农民化”、乡村工作乡村化简易化,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百年征程中留下了脚印。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云青 《文教资料》2011,(27):16-17
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的乡村中国形象是一个远离发达繁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蛮荒之地,是一个未开化的乌托邦。她笔下乡村的一切是安静平和、充满活力的.农人生活努力认真。虽昼夜劳苦但健康宁静,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与同时代的西方人著作中凡提到中国乡村总是与贫穷、辛劳、愚昧、落后相连有所不同。中国乡村作为现代文明的对抗是在想象中存在的。关键词: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乡村中国西式想象  相似文献   

14.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16.
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乡村,中国基础教育的困难与出路都在乡村,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春潮;甬动在中国大地的30年,也是乡村教育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始显示出自己独有特色与光明前景的30年。我们瞩望已久的充满期待和价值祈想的新型的乡村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美丽图卷正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的建设与发展给了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9月,《史学月刊》副主编翁有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近代富农问题是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从近代乡村史角度来看,富农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标示意义的阶层,它是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果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共农村革命中界限模糊、难以处理的革命"问题"。正是由于富农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富农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中共富农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并存。也许由于富农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由在中国上海郊区和日本乡村实地调查可见两地民居的环境习俗的一些基本差异,即中国江南乡村讲究环境的选择,日本乡村侧重于环境的布设;中国江南乡村永恒建造的习俗较多,日本在民居建造上的习俗较少;中国江南在房屋部件安排上顾忌较少,日本民居中宗教、信仰成份极多;中国江南乡村基本不保留旧居样式,日本农村保持传统,不愿重建;中国江南农村民居配置以好房间给后辈为原则,日本则讲究论资排辈,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呢?……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所以所谓中国文化已经崩溃到根,已根本动摇,也就是说中国的乡村已经崩溃,中国的老道理已经动摇了。”(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讲这番话时是1936年,当时在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学界扛鼎人物的领导下,中国推行的乡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已经开展了10余年,而且成果显著。今天,当我们审视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教育,审视全民族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式微,聆听梁漱溟的疾呼,依然感觉振聋发聩。用二分法来评判50多年教育改革的成败是自欺欺人。从民族发展大计来看,从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成绩来考量,以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来打分,中国教育的改革无疑是不及格。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因为乡村教育的凋敝而导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的丧失。本文就此谈一谈中国乡村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一、城乡二元对立体制导致的资源不均衡使乡村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下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下降,文化建设无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一直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在中国,教育却在其中起着负面作用。人为制造的城乡...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