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3.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4.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5.
享有世界声誉的维·苏·奈保尔著作丰厚,其作品选取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国家与人民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各种诉求作为创作素材,后殖民话语充斥其中,彰显了后殖民时代的特征。基于此,从条件和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方面,探讨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后殖民时代解读的种种情形。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是个有着双重移民复杂经历的作家,其多元文化背景导致的复杂文化身份对于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奈保尔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的文学文化传统赋予他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立足之点,其作品也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9.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生活历程,其作品主要表现了处在两种文化夹缝里的边缘人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痛苦和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到反思、到寻根、到新潮、到新写实等一系列演进过程,体现在力图将西方人道主义、现代主义思想引进我国,而且又表现出对回归传统的依恋。特别是新写实小说的可贵尝试,使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主义,但这是现代化基础上的新的现实主义,是对小说现代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东方文学"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历来是弱势群体,"东方文学史"的编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模仿欧美文学史的体例和编排,在名称以及内容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通常意义上,"东方文学"包括亚洲文学和非洲文学,然而"东方文学史"里绝大部分内容是亚洲文学,非洲文学除了古代埃及文学和当代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其他少有提及。此外,"东方文学"是相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学"而命名的,不符"东方人"自己的立场。综合以上两点,故"东方文学"应为"亚洲文学"比较合适。研究"东方文学"的学者编撰的文学史各有千秋:除了集结了著者心血的优秀著作外,也有些编著思想陈旧,堆砌史实,互相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史观,没有重视文学和社会、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历史在运动,文学史的编写永远都是进行时。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经过了古典文艺学时期、古典与现代文艺学过渡时期、现代文艺学时期、文艺学融合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民间文化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当代文艺学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新时期,对文艺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的文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在其学史观中,不仅考察了学本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而且从内在审美规范特征的维度透视了体的分类与创新。同时,他还立足于学的审美艺术性,主张尊重学历史的现象与事实,认为学史不应按朝代分期,“因世以求”,而当“以能为本”,并采取札记体的形式实现其对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否存在 ,这是近年来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否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存在的新派理论观点 ,并以此为基础 ,从 19世纪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一种哲学精神和人的观念变化的角度 ,粗略地推演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肯定了它作为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的西方文学主流的存在 ;并针对自然主义文学取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 ,简单勾画了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主义学过去理论界认为是从西方现代主义学引进、借鉴的产物,它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新时期。其实,中国现代主义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学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根本的区别。从“异体起源”来说,中国现代主义学产生于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中;从“本体起源”来说,它是在革时期的地下学中得以绽出新芽的。  相似文献   

17.
梁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由“永明体”向“宫体”文学嬗变的阶段,是诗文律化、骈化、文采相结合的关键时期,而宋初所编《文苑英华》在梁代文学作品的选取中既具有一种兼收并取的态度,同时对宫体文学选取持有一种谨慎接受的态度。反映出宋初文臣,既从前代文学成就中借鉴、吸取营养,又要去其糟粕的文学观,这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文学观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8.
在文献出版与发行、读者需求、文献采访理念与技术、采访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影响文献采访质量的不利因素。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衡量文献采访的质量标准,提高采访人员素质,在搞好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访策略,并定期做好文献采访质量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之中。文学的窘境是假象还是必然,大有探明其原因的必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陷入如此窘境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明确指出文学表面的窘境蕴藏着文学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大众化的历史契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正发生着革命性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