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一种萌芽和征兆,它决定着采访的去向,是采访的先导.记者的采访是从收集、分析线索开始的. 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2.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活动应该从准备阶段算起。准备工作的内容因人、因题目而异,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第一是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信号。它可能是某人的一句话,也可能是某事的一个片断、一种迹象。线索不等于新闻。有的线索经过采访,可以发掘出有  相似文献   

4.
办企业离不开市场信息,经商离不开商品信息,种田离不开科技信息,我们通讯员写稿,同样离不开信息。新闻信息是每一个通讯员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及线索,然后按第一手资料信息顺藤摸瓜,深入下去采访,写出新闻报道。其次,通讯员写稿,头脑里应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如产品信息、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价格信息、政策信息、农副产品信息等等,采访写稿时往往能及时派上用场。如我们农村通讯员写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稿件,通讯员就该了解种植品种、季节、肥料、用什么农药等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信息,写稿就容易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另外,产品、商品价格信息也很重要。如写茶叶,就要了解茶叶上市季节,市场价格等,如不了解,写出来的稿子就会失实。 通讯员写稿离不开信息,要准确无误地去掌握信息,要写出有质量的稿件,就得勤学习、勤听、勤跑、勤了解、勤核实,使信息性强、可读性好的稿件源源不断地见报。  相似文献   

5.
给报刊写稿离不开采访。采访即了解情况,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我们要写报道或文章,头一件事是采访。采访是否深入  相似文献   

6.
采访六法     
解决了采访作风、采访态度问题,还需要掌握采访的方法。一般说来,采访离不开口问、手记、耳听、目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还得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那么,采访大体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是单刀直入法。报道线索明确,一进入采访阵地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围绕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了解。例如,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掌握的可靠材料向报刊推  相似文献   

7.
朱继红 《新闻窗》2013,(2):25-26
一个合格的记者,在业务上首先耍学会采访,采访就是记者为了进行新闻报道而了解客观事实,实质上它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一次好的采访,离不开记者对于采访语言、采访技巧的运用与适时发挥。有了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必然会寻找时机运用技巧,而这方面的结合又会激起采访记者的灵感,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采访,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哪里有新闻,换句话说,采访线索的获取是采访主体进行采访活动的前提.采访线索--也称新闻线索、报道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是为采访主体提供的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  相似文献   

9.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10.
人物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常见方式之一。研究离不开资料,离不开资料线索。报刊论文索引就是提供有关人物研究的资料线索的主婁途径之一。通过它可以迅速而全面地了解前人和今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记下去采访,不少时候是这样的:有一个意图,有一个打算.也有要去的地方,但写什么没有具体线索。怎么办?通常的做法是: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就活动方法而言,这叫做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记者采访,同样也面临着“磨刀”的问题。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预采访”是“磨刀“工序中不可或缺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相当数量的新闻从业人员,省略了“预采访”环节。拿到一个采访线索,根本不去研究、了解,到时候“直接上阵”。  相似文献   

13.
王颖 《新闻传播》2013,(2):43+45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再好的新闻策划也离不开采访,再好的新闻写作,也是在采访完成之后的行为。只有把采访工作做好、做透、做足,才可能有好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产生。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编辑必须找到合适且足够的新闻线索来保证这一天的报道。这就意味着新闻采编一线永远离不开线索。另一方面,从职业特点和岗位考核来说,无论是以新闻采访为己任的记者,还是以统筹把关为职责的编辑,寻找线索都是自己的本分。那么,新闻线索到底该怎样寻找?寻找新闻线索有没有独门暗器呢?如何为自己获得稳定且丰富的线索呢?  相似文献   

15.
独家新闻是新闻中的珍品。但是,独家新闻也是新闻,要探讨什么是独家新闻,离不开探讨什么是新闻,探讨怎样采访独家新闻,也不能不探讨怎样采访一般新闻。事实与纱幕只要是有良知的记者,都想以普通人的姿态,尽可能坦诚地同采访对象接触,从民众那里了解事实真相。但是,从被采访者一方来看,记者仍然是记者,是报社的一员,而不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6.
采访突发事件是记者的必修课,更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基本功之一。然而,突发事件日日有,不可多得的好题材却隔月难逢。大多数的突发事件,都是类似普通车祸等的常规线索。所以,在线索平庸或隐含纠纷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战略,换一种采访角度,挖掘普通事件幕后不普通的故事,以独辟蹊径,创造新闻亮点,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的新课题,也是记者应炼就的真工夫。本文以记者本人的亲身采访经历为例,谈谈在此方面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马红斌 《新闻界》2000,(3):63-64
一、问题的提出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一种人际传播活动 ,在心理学关于人际吸引的研究中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固守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奖赏。这种奖赏包括6种基本的收益 :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信息等。 ②与采访对象的交往离不开对他的了解 ,而对他的了解 ,又离不开对他的动机的分析。他为什么要花时间接受你的采访?他的动机与你的动机能否统一在同一次采访活动中?如果对方不具备接受…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工作者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种有目的的了解客观情况的职业性社会活动,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高明的记者,不亲身对新闻事件做采访,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采访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地位、作用做些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新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媒体要面向市场,如何占领市场,吸引众多受众,这是媒体人面临的一个难题。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郝春伟 《记者摇篮》2009,(10):31-31
笔者认为,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不仅取决于记者所选择的创作方法,更决定于作品的创作角度和它所揭示的新闻主题。可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记者对新闻事件或当事人的详细了解或交流,更离不开记者在采访前后的深思熟虑、运筹帷幄和谋篇布局。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求记者克服采访和创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和水过地皮湿的陋习。可以说,如果做到采访细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