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多层次、多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是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最有效、最关键的仍然是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在课堂上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史学功能在于"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教授指出:"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主要阵地。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最急需的是什么?那就是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教育面貌,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人的品格、智力、智慧、能力的综合。其核心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索、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一、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何谓素质教育?按照最普遍的定义,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和任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新课程推进中的通识培训读本》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普九"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前提条件,"课改"将使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即通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创新的社会,学会学习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中国教育现实提出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能力培养目标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内容及其特点的认识,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进而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9.
管军 《运城高专学报》2001,19(1):100-101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大课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历史学科具有本学科的特点,那么如何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素质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 ,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 ,素质教育更是高潮迭起。当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一、高校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1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什么是素质 ?素质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素养与能力。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 ;是按预想目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力量 ,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就是素质。素质在每个人…  相似文献   

1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从而使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 ,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克服这一缺陷唯有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我国立于世界之林,越来越繁荣和昌盛。但创新应从学生开始培养,培养科技型、创新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之一就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是关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探究型课程,并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1.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学生在年龄、生理、学习、认知等各个方面都有自身的特征,作为教育者的中学教师,要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中学生是学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除了身体生长快外,更主要的表现为求知欲极大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性格初步形成和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前期有明显的发展;而从人的素质构成看,如果说人的素质主要由健康素质、文明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组成的话,那么,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健康素质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基本形成。"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全面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相似文献   

17.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促进高职学生创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创建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途径入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吴秧芬 《中学教育》2002,(11):43-46
有些专家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英语教学上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对学生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为此 ,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 ,变学生被动发展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  相似文献   

19.
于方青 《考试周刊》2022,(45):56-59
作为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最为关键的学科。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读写结合教学的开展最为关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研究背景,对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并且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