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十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清政府在面临外力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下,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及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史称“清末新政”。纵观晚清十年的阶段划分,将1901~1905年的新政时期称为清未新政第一阶段,将1906~1912年称之“立宪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11-114
清末新政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其实施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变革.在改革的新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本文以陕西大学堂为例,通过对大学堂设立的原因、学制与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探究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则是为了救亡图存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对于清末新政如何定性的问题,学术界对其议论纷纭。从新政有利于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视角考察,清末新政是一次由官僚资产阶级参与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其双重性体现为既有保守的封建性质,又有进步的资本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5.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的起始。自是以后,中国的教育事业缓步地跨入现代化的行程,开始朝着世俗化、普及化、专业化乃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上世纪之末,近四十年的教育进步,有过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教育的发展,戊戌维新时期短暂的教育变革,但就全国而论,仍然不过是一锅尚未及于沸点的温吞水。中国教育真正全面地纳入早期现代化正常运行的轨道,是在本世纪初年的清末“新政”时期。其时全国性的教育变革与进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东北社会变迁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表面上的政治动荡和混乱没有阻止经济的发展,而新旧文化的更替更为迅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最为突出,对整个社会变迁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1900年前,东北的教育虽然有自己的特点(国语骑射),但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科举考试的轨道,仍然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省份略低.自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东北教育迅速发展,在初级教育、职业教育上甚至超过了某些内地省份.本文通过对清末东北教育近代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影响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以期对今天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是对旧式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促使出现了具有许多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积极教育制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刘保刚 《历史教学》2003,79(11):15-21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清末新政被简单地当作一场“反动运动”而打入冷宫.本文则认为清末新政时期由于工业化高潮和民主化高潮的相继出现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行,导致中国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工业民主社会转变,同时也为此后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书院改制是指晚清"新政"时期对传统书院制度的改革。在清末"废书院,兴学堂"的浪潮中,贵州逐步完成了对大小书院的改制。书院改制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产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国内社会环境,是多种社会力量合成的产物。贵州书院改制不仅仅是贵州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是清末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军是新政时期中国传统军事体制向近代军事体制转型的产物,而清末新军编练则是传统军事训练教育制度向近代军事训练教育制度转型的体现.在清末新军编练热潮中,云南也进行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并先后拟具和实施了三个"教育计划",使云南新军的编练与军事教育比西南乃至全国其他省区更有成效.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少有人对清末新军的编练与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更无人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的解读,为清末新军编练与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首开新政之先河,它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主管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中国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桥梁.本文拟从清末新政中外交部设立的背景、组织结构、设立后产生的影响以及留给世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试对之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是行将灭亡的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之下而被动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调适与变革,不仅如此,它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向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文以近年来有关清末新政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对其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作出了研究成绩和未来研究思路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是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期,也是大学学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以大学为主体,以制度的理念化和规范化为特征,推动着大学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