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理事物的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内容丰富,形象具体,只有探究其因尚能源知其果,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散”和“聚”是事物形成因果分析中的两个辩证统一的方面,只有“散”才能发现事物的多方面联系,要有“聚”方能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形成结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不妨采用“散”与“聚”的分析方法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2.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较之《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形式、内容和体现地理课程教育理念上都有了深层次改革和创新,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把握“内容标准”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当前学习、理解地理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1.“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地理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3.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到:“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这里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地位得到强调和规范,其范围被界定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县一级行政区域”,其主要内容被规定为“环境与发展问题”,其方式则提倡为“探究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这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月频频出现的广告语。邻居读初一的孩子来问一道地理习题。正巧中央电视台播“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小家伙立即被吸引住了。我知道他爱看体育运动类节目,便从广告语开始与他聊了起来。“你知道‘第三极’指的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呗!”“珠峰是‘第三极’,还有两极你知道吗?”“嗯,……”刚才还对答如流,现在语塞了。看他想了一会儿还回答不出的窘迫样子,我说:“地理书上不是讲过‘南极’‘北极’吗?”“哦!……”由此想到我们的地理教学,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  相似文献   

5.
“无图考图”题中的“图”主要指区域分布图,这类试题强调对空间概念的考查,但题目中并不呈现相应的区域地图。一“、无图考图”题的特点1.“无图考图”题实质上是一种区域判断、分析题。解题时,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文字信息想象、再现与试题相关的地图。“无图考图”题中缺少直  相似文献   

6.
所谓“后进生”就是课上不守纪律,成绩不理想,不思进取的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的“弱势群体”,易受老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孤立。如果不慎重对待后进生,他们往往对班级的安定构成威胁,成为班级破坏的“导火索”。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升他们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点”字功。  相似文献   

7.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什么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变怕学为敢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  相似文献   

9.
地理活动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板块分量很大,本文从动手实践、课堂辩论和联想探究等方面对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陆敏 《地理教育》2005,(5):65-66
2002年10月版的美国地理教材“地理:世界和居民”(《GEOGRAPHY—The World and Its People》)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教材主要作者Richard G Boehm是“国家地理标准”“生活化地理”七个作者之一,也是“地理教育指南”的作者。其出版商McGraw-Hill(麦克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教育出版商,也是全球领先的教育资料和专业信息提供商。  相似文献   

11.
从“猜测和检验”看中美中学数学教育观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猜测和检验是美国数学教科书中采用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数学教育价值,而我国数学教科书中使用这种策略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很少,由此看出中美教学教育观的差异,美国猜测和检验的问题解决策略值得我国数学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编写"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阐述了"三个层次"、"一个统一"、"两个突出"教材处理方法,说明了对原教材《基础物理学》作出的几点补充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是一对关系颇为密切的价值共同体,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性存在。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的逻辑理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建构性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其价值追求是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两课”教育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改革教材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法,才能使“两课”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教材对数学知识的处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生活素材的使用、数学教学知识的研讨等方面,对高职数学的教学进行思考,认为高职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并完善这几个方面,这对促进教师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17.
"DSP应用技术"教材建设的重点,应从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针对性地做出了理论和实践教材的建设原则、思路、改革措施与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双重乐感"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为首要前提条件。中国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教学,在内容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其中极其多元的"乐感")的重新获取,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以外的"非欧音乐"资源的获取。在方法论方面应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对文化(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的采纳,和大力加强学习者的多元音乐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从"教本"转向"学本"编制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教与学。当语文教科书由"教本"转向"学本",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活动的功能就由复制转向沟通、由巩固转向整合、由引导转向拓展,其内涵与价值已超出"练习"范畴,需用"学习活动"涵盖"练习活动"。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价值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基于学习价值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强调在组织与衔接教科书文本时,把学生的需求建构与规划进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无穷多个无穷小的乘积不一定是无穷小"这一知识点在"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如何讲授给学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在现有教科书及参考书中未曾见过的独创的新例子,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