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及其美学思想的追随者们所建构的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直到二次大战前夕始终都是引领潮流的重要流派。克罗齐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及其在意大利的条件》(1895)、《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1902)、《美学纲要》(1912)、《美学精华》(1929)和《诗论》(1936)。它们分别是克罗齐美学思想方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在克罗齐一系列美学著作中,贯穿着这样一个纲领性的论点:“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他的基本美学思想可以用以下五个肯定句式进行高度概括:一、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二,直觉就是艺术;三,创造同时也是欣赏;四,美就是成功的表现;五,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就是美学)。“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定义所包含的否定方面也有五个: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三,艺术不是道德活动;四,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的活动;五,艺术是不可分类的整体。 克罗齐发展了维科的想像思维说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论思想,他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他认为,直觉作为“心灵的综合作用”既表现了情感,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认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现在"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下面就本人在上《小猫钓鱼》一课中的点滴体会,来谈谈音乐教学中的"以乐牵动心,让美融于情"。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抒发感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音乐通过其超强的情感传达,在带给人们精神慰藉的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性情感.音乐表演艺术的三层境界是什么呢?一是演奏者的直觉;二是演奏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洞察力:三是演奏的风格.本文主要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三重境界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可以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理解的过程。情感是艺术的灵魂,情感也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从而对音乐艺术产生真正的爱。下面以音乐欣赏课《二泉映月》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激发学生情感的。《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小学音乐课本第十二册欣赏曲),乐曲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现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展示一个刚直…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专家周大风先生曾说:“任何艺术品的产生,都是‘情之所至,艺之所在’。《诗经》中就有‘乐毋离情’的句子。这说明早在2400年前,先贤就懂得艺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习领域,也是艺术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正>美术创作是个性化视觉思维表现的过程,在美术创作中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表达融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教与学方式改变的突破口。笔者认为,融通美术馆和校园艺术学习空间,学生能够利用美术馆资源,在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将直觉思维转换为创作思维,从主观情感内化为创作情感,提高对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经历美术创作的过程,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以《艺术万花筒》单元为例,就小学美术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所以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就应该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回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情感内容极其丰富,在《艺术论》中,他从多个方面对情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不仅强调艺术来源于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表现的内容,而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李岚清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标准》),它通过音乐音响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由途径。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一段优美的旋律,常由规模不同、形态不一的旋律波状组成,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平缓流畅,时而跌宕奔放,来感染听众,引起共  相似文献   

15.
克罗齐的直觉说是一种对理性的否定,他认为直觉就是表现,创造,是心灵的赋形活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活动,是与理性知识不相关的独立存在。本文通过对直觉即艺术理论的再认识,认为克罗齐直觉说肯定了艺术表现的不确定性;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非理性与直觉不可否认和低估;而情性与心灵则是艺术表现的根本。其直觉即艺术,即抒情的成功表现等理论承前启后,对二十世纪的美学思潮及现代派绘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用音乐功能贴近师生的情感 学生第一次走进初中音乐教室.似乎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不免比较拘谨,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音乐是诸多艺术中最直接表现感情的艺术,于是我选用《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起始课堂的课前音乐。  相似文献   

17.
崔英伟 《辅导员》2009,(22):56-56
尽管在对钢琴艺术作品进行研习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活动,但是,艺术性的钢琴演奏自始至终离不开直觉。首先,从表情艺术的角度来看,在直觉基础上的自发性是音乐艺术真正的灵魂。正如英国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所说:“有些人,出于直觉的同感,更能较其他人接近作品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8.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觉作为“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了情感.知觉就是美,就是艺术.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就艺术表现这一素养来说,唱歌跑调、缺乏情感表现、不敢当众演唱是如今中学生歌唱的普遍现象。而从训练学生的音准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再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歌唱中获得真正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欣赏的是苏教版音乐第七册第二课巴赫的《小步舞曲》和阿图尔·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我校学生都是来自村小,他们对欣赏课一无所知。在欣赏巴赫的《小步舞曲》时,对不用唱歌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快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在乐曲愉悦情绪的感染下,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看着兴奋的学生,我心想:音乐魅力真大啊!他们虽然不懂简谱,不知节拍,但作曲家蕴涵在乐曲中的欢快情感,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找到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