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物理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末曾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经验,能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或认识,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创造性学习”。以物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物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称为物理“创造性教学”。“问题”和“创造性解决”是…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创造性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 ;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和他人来说不是新的 ,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 ,是自己前所未有的想法或对事物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第二类创造性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 ,为今后创新奠定基础。创新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引导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创新活动 ,而实验中的现象、疑点又是创新的起点 ,是诱发…  相似文献   

3.
人的创造性有两类:一类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它对全社会都是新颖的、独特的;另一类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对社会或他人来说虽不是新的,但对自己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显然,前者是属高层次的,后者是低层次的,前者能推动社会进步,后者似乎只能“孤芳自赏”。  相似文献   

4.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造性仅仅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我们所说的创新属于后者,即指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是他们由自己的观察、思考、归纳所得,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创新。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邱廷建 《辽宁教育》2000,(12):35-36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造性仅仅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一类特殊人物显现的创造性;后者是谁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肖川 《中小学管理》2001,(12):32-32
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仅仅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属于那些社会精英分子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本身也是值得我们去创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的表现形式。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仅仅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用于那些社会精英分子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本身也是值得我们去创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的表现形式。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许多论者把创新教育理解…  相似文献   

9.
复合量词家族的新成员──和式复合量词关英伟一般语法书和汉语教材提到的复合量词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相乘关系的“人次、架次、吨公里”,一类是相除关系的“千米/小时、立方米/秒”等。我们把前者称为积式复合量词,后者称为商式复合量词。八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复合...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常用“谁”、“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一类思考模式,称为“硬性”思考。它具有静止的、直接的、肯定的、唯一的、集中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应同时教给学生创造性思考方式,称“软式”思考。这种思考具有发散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有如红光灯一般,分散而不集中,范围比较广大,试图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硬性的思考则注重事物的差异性。例如,见下图: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创造与创造性的概念关于创造,许多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创造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包含物质的和观念的产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这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观念: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的事,它与大众或普通学生无缘。这种创造概念具有缩小外延之嫌。邵瑞珍教授认为创造有其创造和类创造两种,其创造是科学家和其他创造发明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知识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类创造是对个体而言的,其思维或品质对个人来说是新的,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所以这种创造性活动称为类创造。…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报告     
《小学自然教学》2007,(9):M0002-M0002
国人习惯于将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称为“一元复始”。对于师生们来说,每年的9月1日也可以称为“一元复始”,因为在这一天,花儿一样的少年和培育花朵的园丁们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3.
“错别字”在语文概念中有两类,一类是“错字”,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写错了,比如,把“真”中的三横写成两横;一类是“别字”.即把同属于一个读音的两个生字用错,如把“成功”,写成“成工”。形象地说.第一种可以称为“缺胳膊少腿”.第二种可以称为“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4.
再评“泛教学原则”现象●陈云恺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理论界曾一度重视教学原则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新提出的“教学原则”中除个别的,如及时反馈原则等,其余如“坚持心理过程中认知结构与非认知结构的动态平衡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把人的思维分为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求异思维。数学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构思,从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思维由“求同”转化为“求异”。一、培养探索精神,打好转化基础要实现由“求同”转向“求异”的思维方式,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有利于转化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是探究心理,而“发现式”教学对培养探究心理则是行之有…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因此创造性素质是人类最主要的素质。唯有抓好这个问题 ,素质教育才抓住了根本。在小学自然课堂实验教学中 ,怎样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呢 ?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1 启迪诱导 ,激发创造思维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一种高级思维过程 ,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兴趣所在。在自然课堂实验教学中 ,首先必须让学生从疲软的思维状态中解放出来 ,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1 1 渗透科学史 ,破除创造思维的神秘感“科学”、“创造”一类的字眼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水中月 ,雾中花 ,虽近在咫尺 ,却远隔天涯…  相似文献   

17.
著、撰、编、辑、纂都是用于表示写作的词 ,但其内涵各有不同。1 .著 :所写的书籍的体裁和内容 ,都富有自己的独见和创造性 ,称为“著”。如著书、编著。2 .撰 :写作内容不一定有创造性 ,但能用自己的写作技术说明问题 ,说出道理 ,称为“撰”。如撰述、撰写。3 .编 :综合诸说或  相似文献   

18.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是当代创造性理论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的“始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整合理论,“人性”培养和“人力”发展协调理论,艺术教育和内在教育结合理论,“自我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创造性”统一理论等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恕 《广东教育》2006,(10):26-27
创造性思维总是伴随着大胆质疑,寻根问底而开展的.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发明家、科学家的创造;一类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如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物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原始问题”,另一类叫做“抽象问题”。所谓“原始问题”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被分解、简化、抽象的物理问题,因此,也称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