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体系:“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研究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概论”(或曰网络传播“引论”、“导论”)课程,属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网络传播学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该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同时凸显出来。因此有必要观照中国大陆学者网络传播研究历程,讨论“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在其中的位置与角色扮演,探寻学习与研究的有效路径。一、中国大陆网络传播研究历程的粗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迅猛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以及在线生存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体验,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网络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雯 《今传媒》2006,(11):11-13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促使新闻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一批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两个新课题:“融合媒介”(convergencem ed ia)、“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并已经获得了第一批成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开始新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认知媒介融合的既有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围绕媒介融合的主题,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媒介融合仍是一个认识不一、含混不清的概念,各种媒介融合实践仍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有关媒介融合的种种论断都未形成科学的理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都应当理性地分析媒介融合的相关问题,予以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媒介融合研究和实践的健康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学者简介】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数字传播和影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14FXW008)等。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6.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1.
赵瑜 《视听纵横》2005,(5):9-11
7月18日~22日,一年一度的“AMIC(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第14届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同时举行了主题为“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的“2005中国传播论坛”、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新闻业界领袖与学界精英参加了此次亚太地区新闻传播界最大的学术盛会。作为“2005中国传播论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热点话题,其中"驯化"概念一经提出成为学者研究国际新闻的重要角度。"驯化"理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内涵逐步完善,理论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精进,而从概念的产生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对驯化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是理解驯化理论的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春秋》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学报,是一本以新闻传播研究为特色,涵盖新闻传播学历史、理论、实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新闻春秋》始终坚持学术精品路线,刊发新闻传播学领域前沿性、原创性的研究论文。2015年11月,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录。根据办刊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新闻春秋》于2019年改为双月刊,每年2、4、6、8、10、I2月出版。本刊实行来稿匿名评阅制度,并综合评阅人意见和编辑部意见做出录用、修改或退稿决定。本刊常设栏目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视听传播研究”“出版学研究”“广告与传媒经济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伦理与法研究”等,欢迎海内外学界、业界同仁赐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外2010-2021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勾勒了中外媒介素养研究的时空特征,总结了演进历程、热点议题与发展趋势,绘制了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新鲜感”逐步消失;美国的学者和机构均占据主流,国内以双一流高校为主;国外发文期刊涉及传播学、儿科学等,国内集中在新闻传播和教育学;在高被引文献方面,国外关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国内注重理论本身梳理与中国化;从演进历程看,国内外均重视传播生态变化下出现的新概念,但国外研究侧重于定量,国内则多以定性方式评述理论发展;从研究趋势看,除国内外均关注的技术驱动类议题外,国内研究议题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来不是纯粹概念范畴的问题,而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发展知行合一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百年新闻传播实践史、中国的数字化与平台化传播实践和全球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共同为构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厚基础、时代机遇与全新路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者与学子勇于、乐于和善于在交叉碰撞中创新、在开放包容中治学、在多元视角下求真,积极拥抱现实生活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以面向学科重大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面向实践重大问题为基础,以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为关键,以实践、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转化为具体路径,不断推进对中外理论的转化、实践与理论的转化、多学科知识的转化和机制与评价的转化;只有基于实践,致力于从影响学界认知,到影响业界研判,再逐层影响到国家决策之高度,才有可能迎来新闻传播学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大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理论旅行视角和文化中间人概念,从研究者的学术想象和实践入手,考察中国学界如何译介、挪用、移植媒介社会学,探究媒介社会学跨越时空的"旅行",理解传播学"中西之间"的互动。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历史文献的分析发现,中国学界对欧美媒介社会学的想象呈"经典化"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由翻译完成的"再经典化"的后果。与此相应,媒介社会学的本土实践则带有强烈的"当代性"。经由经典想象、再经典化和当代实践,媒介社会学被"驯化"为新闻社会学,为在地学术实践提供了建设性的"话语资源",为新闻学和新闻业寻求突破的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传播进入“深耕细作”阶段,学界和业界对全球传播的思考和实践也更为丰富和多元.9月2日-3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传媒走向全球”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任戴雨果教授共同发起并主持.来自国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把脉全球传媒业发展态势,为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传播效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