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丽 《文化学刊》2008,(5):162-165
客家人作为汉族南迁而来的一大支系,在服饰文化上,既保持了中原汉族服饰的特点,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同时,客家传统服饰也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质。客家传统服饰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积累的精华,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在汉魏以来服饰赏赐的渊源基础上,融冶胡汉因素,形成了颇具时代特征的官僚服饰赏赐之制。而其从初唐就开始表现出与官常服制度交汇的特点,并逐步与当时的职官制度局部合流,形成了唐代所谓的“赐紫金”、“赏绯银”的制度,其影响延续至清代而未绝。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女尸所裹的第十八层服饰不是“冒”,它同第八层服饰一样,同为“”。第十九至二十层为袭时所穿服饰,第九至第十八层为小敛时所裹服饰,第一至第八层为大敛时所裹服饰。从出土资料来看,该墓主人死后还进行了设瞑目、设笄、设握、屦綦结跗等诸多礼仪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代丧葬礼制,只是在继承周代礼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变迁,礼制在汉初发生一些变异的具体体现,这和汉初实行的衣服车旗制度等“与民无禁”的政策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描述了西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画中,及黑水域出土的卷轴画中所记载的西夏人物形象来了解西夏服饰的特点.从文字和形象资料中,可以了解西夏服饰除保持本民族服饰特色外,还吸收了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回鹘等民族的服饰特点,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夏民族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女性服饰心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对服饰的自主选择和支配反映了她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由于女性服饰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所以女性服饰心理在人类服饰心理上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赵泓森 《职业圈》2008,(3):74-75
女性对服饰的自主选择和支配反映了她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由于女性服饰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所以女性服饰心理在人类服饰心理上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赵先政 《文化学刊》2008,(6):133-135
中国戏曲服饰艺术与中国戏曲艺术载歌载舞表演的程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适应,具有程式美、律动美、装饰美和符号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徐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从地域《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丰富而翔实的民间服饰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场合性和等级差异。而在清末至民国这段变革的时期,徐淮民间服饰呈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由中式传统服饰向中西混穿的流变趋势,出现了显著的城乡差异。结合实证资料(传世照片和传世实物)诠释了民间服饰所蕴涵的符号化与理想化的文化思想,以及单纯化的民间服饰文化意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彭丽媛在金砖五国的出访中吸引了全球目光,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为"中国的新名片",十余套精心打造的华服向全世界展示了开放中的中国女性的庄重美、优雅美和气质美,尤其是刺绣、丝绸、云锦、盘口和立领等传统服饰元素的使用在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美和精致  相似文献   

11.
我是搞京剧服饰艺术的,通过多年的舞台服饰设计工作得出一点经验,一台戏的成功与否与服饰有直接的关系。 服饰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取决与剧情和戏中人物的性格、身份还有它的历史性。它也不同于生活服饰,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再现历史是京剧服饰的手段之一。京剧的剧目大多是历史剧,除了文革期间的一些样板戏和少数新编现代故事外,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搞服饰艺术的人不光会一套方法和  相似文献   

12.
北京戏曲博物馆设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昌阁、乡贤祠里。在这里,可以参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名家传记、戏曲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等。展厅里陈列有诸多京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其中《瘦云轩受贺图》、《立言画刊》、内廷供奉腰牌、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可谓梨园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我们应将中国民族风韵的精华与现代服饰时尚从崭新的视角加以融合,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时装,并使之流行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钟志良 《职业圈》2008,(18):138-139
文章提出我们应将中国民族风韵的精华与现代服饰时尚从崭新的视角加以融合,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时装,并使之流行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叶梅 《生态文化》2008,(5):47-48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居住着古老的蒙古族“巴尔虎人”。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如果从“拔野古”部落联盟算起,已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很难表现出原有的全部精妙,可《巴尔虎名称考》中将巴尔虎一词解释为“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却十分富有诗意,让人对那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6.
《礼记》对儒家服饰礼仪做了完备的规范,对不同阶级的服饰、不同场合的服饰以及服饰间的搭配、佩饰的使用等方面均有明确要求。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强调要辩证地对待和运用服饰之礼,另一方面,繁琐的服饰礼仪在现实生活中也在不断地被僭越和破坏。  相似文献   

17.
《穆天子传》记载的穄,指的是具有粘性的谷类作物,对它的误解来自南北语言的隔阂。牥牛指形体状态横向发达的牛,它的这种含义源自文字构形从方。枝斯之石指旁逸斜出形态的怪石,枝斯二字均有离析之义。周穆王向西行沿线部落首领所赠送的礼品,把中土的纺织品、服饰、工艺品、颜料、调料传入西部边远地区,其中纺织品包括宽丝带,服饰有皮革制成的衣带。工艺品体现出周人的吉祥观念,朱饰贝带和红色颜料,则是把周族尚赤的习俗传播到西部边远地区。桂、姜名称的生成,源于这两种植物本身的形态属性及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原始公社时期中西社会之共性 (一)氏族公社和民主选举 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爱琴海周围及岛屿是希腊文明的摇篮。 公元前2000年到1700年期间,黄河中游地区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仰韶期或彩陶期。当时的居民已脱离采集经济时代,进入了畜牧兼农耕时代,即进入了生产经济时代。换言之,当时的居民已不再单靠天然现成的食物为生,而能利用人工培养食物为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有限的生产品不会有剩余。每个村落的土地与牲畜属公共所有,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原始公社既没有私产又没有阶级。这一社会形态的存在于《礼记·礼运篇》中有所记载。龙山文化的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原大地,部落林立。共同的利益把几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例如禹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部落,组成治水联盟。联盟首领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由各部落民主推举,称作“禅让”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教学手段、信息来源以及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对苗族服饰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当前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苗族元素,把苗族服饰文化应用于我们的服装设计教学,促进对设计理念的系统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服饰指服装及其配饰。一方面,服饰是穿着者身份、角色、自我认知的体现,协助当事人实现身份的宣誓。另一方,服饰还是一种社会符号,反映着所属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而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说,服饰更是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与途径。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并日益趋同,服饰成为一种文化区别另一种文化的鲜明符号。服饰还能清晰表达文化的关键议题,比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全球与地区的连接。1彭丽媛自2013年3月随习近平首次出访俄罗斯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