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及其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在中国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影响甚大,国外受众对我军形象的认知主要通过本国传媒实现.西方媒体运用设置议程、选定报道框架、强化刻板印象等方式,以“中国军事威胁论”和“中国军力落后论”悖立的二元结构话语模式报道中国军队,造成我军形象长期被误读.对此,应顺循积极回应与主动自塑两个维面,采取多种传播策略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2.
方洁  谭天 《新闻战线》2023,(1):45-47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制作的短视频重视受众心理,强化认知传播,从“视听感知”转向“心理认知”,通过认知传播和人机传播不断触发受众的“共情点”,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二次元IP”阅读热在2017年达到高潮,它的阅读主体是以90后、00后为核心的“网生代”.“二次元IP”阅读热折射出网络对信息传播中“反议程设置”进程的催化.“反议程设置”的实质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由媒体演变成受众,受众成为议程的意见领袖,主导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反议程设置”的出现是网络和自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媒体需要认识到“反议程设置”的利弊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助力网络时代信息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中国军人形象对外传播,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依托"巨媒体"和"微媒体"平台,寻求适宜于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报道形式;要在信息传播流中实现国内外受众的参与式传播,让受众参与人物发现、人物选择和人物报道环节;要注重挖掘国内外受众资源,提升我国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让国内军事明星"走出去",实现主动传播人物形象和引入外媒正面报道相结合,促使军人形象对外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刘滢  陈明霞 《青年记者》2017,(22):87-89
随着国际受众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大规模迁徙,海外社交平台愈来愈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战场.不同国家的政府、名人、媒体、自媒体等多元主体账号各显其能,国际舆论生态纷繁复杂.对中国而言,最值得重视的变化是,“中国”本身成为热词,涉华新闻和信息成为国际受众的新的兴趣点.国际受众关注度高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传播?如何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转化为“好评率”?我们精选了一些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10年来全球媒体传播方式和渠道不断演化,从图文到视频、从网站到社交软件、从PC端到移动端,海外媒体发展形势的急遽变化与我国媒体的转型同频共振。特别以“抖音”为代表的我国短视频社交软件异军突起、视频博主成功出海“圈粉”,建构起全球数字传媒领域的独特媒介景观。以中国美学为核心的跨文化传播将中国的人文美、生活美、环境美、饮食美、艺术美、科技美以视觉化的极致展现给全球受众,让“国风”飞出亚洲,让“国潮”走向全球。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美学”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传统性与现代性深度融合的中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替代“东方主义”的影响,建构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契合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也迅速崛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但同时也给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譬如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逐渐转向各类短视频平台,致使其面临着受众急剧流失的现状。为了有效应对短视频的发展给电视媒体造成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也开始以“新闻+短视频”的形式向用户推送及报道新闻事件。基于此,本文充分阐述了短视频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当前新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进而结合这些现状为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短视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冯海燕  张莉 《传媒》2019,(17):75-79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吸引了大量粉丝。本文以编码解码理论为依据,以2017年新华社海外社交平台热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受众的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热帖与中国形象认知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闻议题、说服策略和受众的中国知识水平是热帖“关注度”和中国形象“好评率”之间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形象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负面化的政治形象认知、两极化的经济形象认知以及正面化的国民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中国主流媒体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形象提供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呈快速发展趋势,而短视频的发展最为迅猛,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相继走出海外,在文化输出、国家形象自塑方面贡献了重要的传播力量,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渠道。本文以抖音短视频为例,通过对短视频传播特点以及抖音短视频海外传播现状的分析,阐明抖音短视频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及作用,并提出抖音短视频在未来国家形象自塑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博语境下多元化、碎片化、交互性等特点颠覆了旧有的传播模式,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不断面临来自新媒体的挑战.本文以成都地区微博“平安武侯”为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传播环境与受众心理的新趋向,得出结论:微博语境下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被削弱,受众更倾向于受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影响形成“自我设置”,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为传统媒介设置议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文静 《东南传播》2023,(4):101-103
在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的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交媒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其低门槛、互动性、传播性吸引着国内外的自媒体进入。在华外籍人士自媒体以“他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下至中国的衣食住行,下至中国的政策与方针。中外受众在“他塑”的中国形象中重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尽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他者”属性的“洋网红”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最大化的客观呈现,但是由于刻板印象与定式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误读,对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短视频新闻提供了技术支持,公众逐渐汇集到移动端,碎片化视听需求逐渐增多。诸多新闻媒体也逐渐重视短视频新闻发展,开启矩阵传播新模式,但同时也将新闻事件带到了讨论的平台,赋予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权利。基于短视频平台不可缺少的一环即智能算法,具体分析短视频新闻议程设置的重点、形态及智能算法对其议程设置的影响,亦对应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探究出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受众和媒介间的权利与认知关系,以期为短视频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风口下,主流广电媒体迎合新媒体受众需求,在技术引领下打造新闻短视频,是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叙事方式向融合新闻产品过渡的重要尝试。主流媒体的新闻短视频要坚守专业新闻媒体的高品质、权威性,同时兼顾短视频叙事和传播的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的可视化等特点。从产品定位、渠道建设、深耕互动等多维度提升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新闻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传统传播模式的不足 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认为,"媒体工作者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1]媒介议程往往受制于官方的政策议程,特别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媒体对于不同危机事件往往有着固定的媒介议程.其优点是:能够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在危机事件中确保全国媒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有利于强化危机管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刘元瑞 《中国记者》2021,(2):105-107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北京周报社在兼顾纸刊出版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媒体领域,推出"对话太平洋"短视频栏目,该栏目在国家形象传播上下功夫,凭借准确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立体综合的表达方式,引发国内外受众共鸣,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受众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信息时代下受众的不同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使命就是要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在传播范围、传播信息、传播受众、传播影响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中更好地发出中国的主流声音。怎样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将考量中国媒体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