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数字技术下的AI虚拟主播新闻应用与融合新闻报道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萧山日报新媒体矩阵利用AI技术打造了虚拟主播“小韵”。在新闻内容编辑环节和流程上,以及重大主题报道中,虚拟主播技术的运用不断在融合媒体产品中进行创新应用,服务新闻报道。【方法】综合应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论述和阐释。【结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催化了“技术+内容”融合质变,推动了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重塑,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内容生产智能化流程,推动了跨媒介和跨平台的信息聚合。【结论】AI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不仅实现了全媒体探索与实践的持续深化,也起到了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传媒和科技领域互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刘星宁 《今传媒》2024,(3):59-62
AI主播作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物,在口语传播视域下展露着自身优势,对真人主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口语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口语在各类场景中进行的互动交流,核心是“言谈”,因此,“人格化”是真人主播“驳斥”AI主播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进步,AI主播逐渐具备了“人格化”特征,但囿于现阶段技术的局限性,“人格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失。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话语分析法,以山东广电超写实AI主播“海蓝”为剖析对象,从受众视角探讨口语传播视域下AI主播人格化的呈现、缺失以及未来建构期望,旨在明晰发展方向、给予真人主播维系个人职业生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万祺 《新闻传播》2023,(16):131-133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趋于成熟,AI新闻写作、AI主持人等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从业者的职能提出挑战。本文结合电视新闻主播经验,分析了AI技术在当前新闻播报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同时探讨了播报AI新闻的传播限制与弊端,并提出传统新闻主播为AI新闻补充的话语功能。力求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塑广电媒体新闻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传统新闻主播挑战AI技术的软实力,增强传统新闻主播讲好中国故事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张尧 《传媒》2023,(1):64-66
<正>随着算法、大数据、传感器、无人机、写作机器人、AI等智媒技术在传媒行业的深度应用,媒体智能化趋势越发明显,传媒行业逐步迈入了智媒体(AI Media)时代。从21世纪初传媒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虚拟主持人,到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变革推动“AI合成主播”走向荧屏,AI合成主播在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综艺节目中的出镜率不断提升,科技与现实的交融为大众带来了便利和惊喜。面对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传统主持人在智媒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也将被重新审视。如今,大众对AI合成主播不再陌生,智媒时代对主持人素养能力的要求也陡然提升,倒逼主持人加速成长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倩 《东南传播》2020,(1):27-29
人工智能技术简化了新闻制作流程,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但"AI合成主播"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技术的提升,在技术和情感之间,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还应顾及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文价值理念,探索人与技术更为平衡的相处模式,从而形成新闻主持人主播+"AI合成主播"辅助播报,二者互为补充,促成新闻主持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19年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制定发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和发展规划等,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相关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I主播的出现也给传统电视媒体中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冲击。那么对于电视镜头前的第一人——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如何加强自身优势、了解和分析AI主播的发展方向,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压缩时空,大量普通民众24小时全天候在线让机构媒体疲于应付,AI主播应运而生。就演变历程来看,AI主播脱胎于传统播音员,构成要素上动漫形象居于主要位置,在应用上,首次发端于游戏娱乐,再是信息传播,目前已扩展至电商直播。在发展困境上,AI主播在定位、链接以及人格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AI主播应在明确目标,完成清晰定位;推动应用,形成粉丝社群;理清思路,重视文化创新等方面发力,以更好地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8.
媒体大脑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型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成果,并催生出具有首创价值的"AI合成主播"(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从最初的虚拟主持人到今天的"AI合成主播",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为新闻播报领域进行科技赋能,实现了新闻播报的信息有效传播与互动性接收的双效推进。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播报创新,要通过以MGC促进传受关系的智能进化,以智媒融合提升新闻深度生产,以智慧传播推动媒体深度报道,从而实现智媒的深度融合与生长。  相似文献   

9.
戴伟 《视听》2023,(2):140-143
AI主播目前处于合成应用阶段,主要承担着讯息播报、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工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事直播中已经出现了AI主播的新面孔——AI手语主播。它的应用旨在为少数存在听力障碍的观众创造更好的观赛体验。AI手语主播这类人工智能最新产品体现了人类在AI人性化应用领域的积极探索。目前,AI主播人性化大致应用在以下三个场景中:全时节目陪伴、个性内容呈现以及人机协同创新。受限于技术不成熟以及相关法律缺位,AI主播人性化发展之路依旧漫长。未来,随着各方面限制性因素逐渐减弱,在参与式传播、陪伴式交流、专属式收听等应用场景中,AI主播拥有着诸多凸显人性化价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宋志君  于特浩 《传媒》2023,(20):27-29
近年来,我国各级党报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更好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热点等重要职责。党报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湖南日报近两年来分别推出AI主播“任小融”“齐小鲁”和“小楠”,为党报AI主播创新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业界研究和总结党报数字化实践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任晓坤 《新闻传播》2023,(12):82-84
AI主播,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了各个领域。从最初2D的首位虚拟主播阿娜诺娃,到冬奥会的AI手语主播,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环境的深化,令整个传媒行业的转型和适应节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种全新的数字环境下,AI主播的深度学习能力得以强化,而播音主持的从业人员也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将AI与播音主持进行融合创新,不仅仅要明白两者的优势所在,也在将其特点进行互补弥合,从而实现智能环境中的播音主持转型与升级,为观众的体验与未来的发展做出有利的促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播音主持领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已呈现一种重要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人工智能AI合成主播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分析了人工智能AI合成主播具有的特点,阐述了其具有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AI主播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行业共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纽带,其出现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在新闻传媒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变革。当前AI主播新闻报道正在由低水平应用向高质量应用转变,由“机器替人”向“人机协同”转变,由机械化传播向情感交互转变,对于新闻主播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它能够很好地推进新闻传播行业高效率、高稳定、高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漾”作为省级媒体推出的首个数字主持人,开创了AI虚拟主播常驻周播综艺节目的先河。通过对“小漾”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媒体对AI虚拟主播的应用具有“视觉化消费”潮流下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机器人”身份认知下的共性与特性的交织以及“人格化”的人设塑造下现实与虚拟的接合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功能、建设、伦理、法律等层面的困境与局限,要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人机协同、明确目标定位加强交流协作、重视媒介伦理避免技术滥用、完善法律规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推动智媒融合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推动社会各专业领域快速发展,对于电视新闻主播媒体行业而言亦是如此。在5G技术的持续推广应用的支持下,电视新闻传媒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整合、智能感应、虚拟现实的新阶段,这对电视新闻主播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中充满机遇的同时,也不乏各类挑战。现阶段的电视新闻主播媒体是否有守正创新意识,促使其快速适应5G技术引领的高速发展新时代,已经成为相关电视新闻主播行业着重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以电视新闻主播媒体意识为主题展开分析,基于5G视域分析了传媒产业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在5G视域下电视新闻主播媒体意识守正创新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伟 《青年记者》2020,(1):56-58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肩负着新时代主流媒体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同时,作为"媒体的媒体",新华社先天具备技术基因,围绕技术创新迅速行动、及早谋划,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重大任务进行部署。随着"智能化编辑部"的投入运行及"现场云""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平台和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从融媒体到智媒体的深刻变革正在新华社全面推开并深刻影响着传媒业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7.
2019年6月6日,5G正式商用,基于5G技术,数字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媒体融合注活赋能,智媒体再度深化,智媒时代或将全面开启。2016年,网络直播破电视主播主导格局,"主播"不再专属,短视频助推出"现象级"作品,重刷"主播"认知。2018年,AI主播陆续上岗,再度冲刷电视主播,解构电视主播形象。在智媒时代下,电视主播或将重构,如何在这"万山圈子里"成功突围,还须直面挑战,积极应对,以"四力"砺自身、以"四度"塑新闻、把关内容、强化传播、弘播新时代价值正能量,力扬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邢梦莹  卢静 《出版广角》2019,(10):28-31
从2018年11月“AI主播”的首次亮相到2019年2月站立式“AI主播”的全新升级,仅三个多月的时间,AI技术就可以根据前一阶段“产品”的大众反馈进行修补,以更优的状态完成播音工作,为观众所接受。然而,播音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和受众在看到一次次奇迹、发出感叹之余,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对播音领域造成冲击,播音员是否会被“AI主播”取代,主持人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AI语音交互和声纹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发展,AI有声书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人们传统认知上的局限,同时能够弥补真人有声书的不足。文章分析AI有声书相较于真人有声书的价值优势,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提出AI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平台和听众两个维度的信息生产,将听众与真人主播的互动转向听众与虚拟AI主播的互动,进而满足听众在信息生产和社交两方面的可供性需求。听觉文化复兴背景下,AI有声书完全取代真人有声书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李惠文 《传媒》2021,(13):44-46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媒体应用中的虚拟播音主持技术迅速发展,AI主播即人工智能虚拟主播逐渐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广受关注的技术应用趋势.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传播者,广大受众是否会接受并适应其依托于智媒实现的虚拟播音主持模式,在虚拟播音主持的应用趋势下传统的播音主持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还需学界业界共同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