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时所使用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规范英语,而中国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交际中受母语负迁移而出现的不合规范的、畸形的语言现象。文章论述了二者的定义、语言特征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中国英语的界定、概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4.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始,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开始。佛教在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使之广为传播,佛教建筑也因此兴起和发展。经过数百年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思想来源,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使之更具鲜活生机。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的"用典"又称"用事"、"引经稽古"等。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我国战国时代,引经已成为风气。至今,古今诗文典故俯拾即是,不可胜计。先前曾有谈典故类别的文章,然大多分类较为简单,此外,有的或阐述不明,或分类欠妥,或举例不当。本文在众多的资料中,析其别,归其类,从不同角度共介绍典故十一类,旨在进一步认识典故,以利古为今用,丰富祖国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梳妆     
叶永烈 《阅读》2009,(9):11-13
上月,韩国《文化日报》的记者前来采访,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你的眼中.当今中国是什么样的形象?”我即答曰:“当今中国是一个布满脚手架的国家!”他听罢,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妙……其实.“布满脚手架”的印象,不论近在眼前.还是远在天边,处处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古代都城考古发掘研究,实为中国百年考古成就之耀眼的亮点。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经两轮评选产生的100项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内中直接标明为古代都城遗址者就多达23项,还有17项与古代都邑有关,二者合计40项,占比达40%。这充分表明,中国古代都城及具都邑性城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之重大,也表明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所占地位的重要。中国古都学界还当在以往借助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古都学形成、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考古学界合作,对历代主干王朝之都城,对三代前之新石器时代具都邑性聚落与城址,对古代中原地区周围边疆区域各民族所建都城加强深入性、溯源性、开拓性研究,并据之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设之纲要原则以及中国古都学之学科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与深层次阐释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一柄“双刃剑”,既是发展中国家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又不可避免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面对机遇与威胁,中国应如何安全地乘上经济全球化列车,本文提出如下应取之策: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争取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②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③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早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商品技术服务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⑤树立全球意识,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