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建筑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草原特色建筑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本质显现,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建筑,具有承载文化意向、传承地域文脉的权利和义务。"草原丝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其推进过程中对草原特色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日益凸显。一、正视我国当代建筑文化之"千城一面"的  相似文献   

2.
浅谈日本文学中的悲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人中普遍怀有一种"悲"的情结,因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制性格,他们把这种悲永远压抑在心底,永远把痛苦表现为淡淡的一种哀愁中的伤感,从不会让他人看到他的痛彻心扉,这种悲是很轻的一丝伤感,含有一种婉转,阴柔,难以诉说的美。所以,历史人物中的悲剧式的英雄很受日本人的推崇,他们喜欢文学中主题为悲伤的作品,在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暮らし(生活)"与"暗"发音相同,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昏暗的,还有"かわいそう(可哀相)"中文意思为"可怜"与"可爱"出于同一词根。  相似文献   

3.
戴健 《小学生》2015,(4):14-17
变色龙大家都很熟悉,它身体的颜色会随着所处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脾气秉性、办事风格经常会有变化。所以呢,人们也会称他们为——变色龙。请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写一个你认为符合"变色龙"特征的人,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他为什么是"变色龙"。题意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三个要求,一是要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二是要用事例来说明这个人为什么是变色龙,三是事例要生动。现  相似文献   

4.
钱理群先生是一个沉潜于社会深处的智者。过去,他告诫广大青年应有"梦想"。如今,他对广大青年仍以"梦想"相托。他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无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梦。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做梦,那就更加可悲。"钱先生之言,颇有见地,尤其年轻人更应当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不止。吴良镛院士年轻时就怀着"谋万人居"的远大理想,在苦难中他萌生建筑与城市设计梦。1940年7月,吴良镛参加考试时,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用飞机轰炸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我觉得这句"流行语"值得商榷.窃以为,想象力是从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能靠悉心"牧养".就像牧民让小羊羔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只要我们不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想象力就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城市建筑立面趋同化现象凸显.论述城市建筑立面的美学内涵与形式,认为应寻求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在宏观层面上做好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定位,在中观层面上追求城市景观与建筑形态的和谐统一,在微观层面上营造美观宜人的"城市代表色",从而真正打造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假如赶快些     
从前,有一个人和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性情急躁,野心勃勃。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热衷"模仿",模仿歌星、影星、笑星……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入侵我们的视听.在这个时尚的城市,却还有另外一群人,"模仿"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状态:他们愿意省下零用钱去制作"怪异"的动漫服装,他们会毫不吝惜地用油彩"抹"去自己的真容,他们甚至可以不吃不喝地在镜头前秀上一整天--他们的名字叫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9.
芒福德认为城市具有磁体、容器和文化功能。他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城市的本质和使命,认为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人成其为人。在教育意义上,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让人受更多的教育,让人性更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需要实现寻求"教育转向",并发掘城市建设中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篝火在草原上燃起,一望无际的湖水在月光的照耀下荡漾出银色波光。轻快优美的音乐响着,一对对欢快的人们在草原上起舞。有一些年轻人在向她这边走来,但是一个声音出现在他们之前:"我可以请你跳舞吗?"不用抬头,玛雅也知道这低沉的声音是谁发出的。她微笑着把手伸到了他的手中。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理论认为,世人可分成两大类:"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天生保守,循规蹈矩、乐意听命于人,任人宰割,只能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而另一类 "不平凡的人",不受一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他们是犯法者,是破坏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踏过尸体和血泊……这类人也许在一千人、一万人、甚至几百万人中才会出现一个,拿破仑可以在巴黎进行大屠杀,可以弃驻扎在埃及的一支军队于不顾,可以侵略俄国而使五十万人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12.
丹柯     
<正>古时候,有这样一族人,他们的周围,三面是茂密的森林,一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他们在草原上快乐地生活着。但是有一天,另一个强大的民族突然降临,占领了他们的草原,把他们赶进森林深处。那里,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上沼气熏天。要想活命,就必须走出森林。丹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他对族人说:"我们为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人人都应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但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这就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孟子倡导"性善"论,他认为人  相似文献   

14.
他和妻子驾驶着一辆满载生活用品的卡车奔驰在无边无际的热带草原上,他们要去处于草原深处的建筑公路的基地。就在这时,突然在他们的近前闪现出一头凶猛的狮子。卡车加大马力狂奔,试图甩掉狮子。狮子却紧追不放。他们越是心急,令他们恼火的事情偏偏发生:汽车陷进一个土坑,熄火了。要想重新发动汽车,必须用摇把把车子摇醒。可狮  相似文献   

15.
如果社会公投,选择明星中的"模范家庭",我想付笛声一定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他和太太任静走人人们视野,就成为了"幸福"的代名词,而这一关键词,一直跟随着他们走到了现在;直到他们的儿子付豪也入行,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大型歌舞晚会上他们一家人演唱的《花好月更圆》,更是以羡煞旁人的出镜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喝彩. 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把家庭的不和,子女的难教育归结于社会,认为环境影响着家庭.但其实,家庭完全可以是一个"桃花源",可以享受于城市之中,独立于城市之外,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创造这样一个家园.我们的言行,我们的品格,我们的性格,都直接会决定着我们的家庭是否和谐、快乐和向上. 那是内质,假如家庭不和,即使是学表演的人,也不可能长期坚持"表演".但是我们看付笛声全家的每一次出镜,那种笑容都是发自于内心,洋溢着甜蜜和幸福.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小读者》2012,(Z1):58
阿根廷人"打的"愿坐后排在阿根廷"打的",除非后排人坐满了,否则他们宁肯挤在后面也不肯前排就座。在他们的意识中,坐在出租车司机旁边是件丢面子的事。哥伦比亚"打的"争坐前排在哥伦比亚"打的",坐在前排会受到司机的热情服务和关照,有时还会受到出租车司机的优惠。如果坐在后排,驾车者会认为你很不文明、很失礼,觉得你把他当成车夫了。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之时,除了被赋予性别,还会被赋予"性别认同感"。所谓"性别认同感",简单说来就是社会对我们的一种期许。俗话中的"女生就应该干女生该做的事,男生就该做男生该做的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而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校园生活中,当某个人喜欢做的事并非传统意义上认为他/她该做的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视为异类,严重者甚至会遭到周围人的打压与排挤,使得年少的岁月蒙上阴影。但仔细想想,他们做了什么大不了的错事吗?他们只是爱好与自  相似文献   

18.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关心和帮助学困生,就要用真诚的爱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多提问学困生 有一些问题是针对某个人量身定做的,在教案上要写上:我这个问题要问谁,我为什么要问这个人呢?这个问题是针对"他"的思路,或者说知道"他"学习比较困难,但"他"能够答得出来,是鼓励性质的.这个提问对教学的进程没有影响,而是为了鼓励某个人.  相似文献   

19.
在茫茫无边际的卡尔梅克草原上 ,在滔滔南去的伏尔加河的流水里 ,在东延千里的绿色起伏的草原上 ,土尔扈特人留下的足迹 ,留下了生命留下了记忆 ,也留下了历史。无论是俄罗斯人 ,无论是中国人 ,都在讲述土尔扈特人 ,讲述他们的过去、光荣和永远坠入时空的神圣和神秘。              ———自题。现在 ,土尔扈特人由于他们英雄的东归而广为人知 ,渥巴锡汗由于他率领的惊天动地业绩而成了草原上的一座高大的丰碑。然而 ,土尔扈特人不仅有东归 ,而且首先有西去。无论是西去还是东归 ,他们都是以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为终点和起点的。…  相似文献   

20.
这不是输在"起跑线",这真是失去"地平线"。20年前,有一场著名的发生在草原上的有关孩子的"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大多数在11至16岁之间。本是联手探险,实成无形比拼:中方孩子病了,重新躺回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日方孩子也照样生病,中国领队劝他坐车,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逃兵是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