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手=举首“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举手”一问,教材未作注,教参亦似有意回避,译为“举手看着公子”。这未免使人心生疑窦:晋鄙“看着公子”时干吗要“举手”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的句子,课本未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译为“晋鄙合了符,心里怀疑,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很明显,教学参考书是把“举手视公子”里的“举”,解释为“举起”,“手”解释为“人体上肢的总称,或指腕以下的部分。”根据上下文,我觉得“举手视公子,曰”应译为“抬起头来观察公子说”,或“抬起头来看着公子说”。  相似文献   

3.
罗献中 《学语文》2004,(3):17-17
《信陵君窃符救赵》塑造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在叙述信陵君宴请隐士侯生这个故事时 ,有这样几句话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赞宾客 ,宾客皆惊。”其中“遍赞宾客”一句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作注曰 :“(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笔者认为此注正好说反了 ,不合情理 ,应该  相似文献   

4.
《叔向贺贫》(初中语文六册)一文“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句仅作如下的注释:“(郤昭于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绛的地方被灭掉了。”据此注文,是“尸”注为“尸体”,还是“身”注为“尸体”呢?“摆”的意义是由何而来?这个句式属于何种类型呢?难以确定。笔者在两个初三班做了调查检测,没有一个学生理解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此注过简,对该单独作注的“身”和“尸”两词作了迴避,因此,虽有译文还令人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5.
张琳同学问:侯贏胸怀韬略,料事如神、办事周密,信陵君很需要他,但为什么他要“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呢? 七十高龄老人,为何不怡享天年,安然死去,而要“自刭”呢?这的确使人难以理解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制着人们、儒家主张“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呈君以忠”这是儒家学者的伦理观念,司马迁的思想基本上属儒家。在本文中,他是把信陵君与侯嬴作为君臣的典范来描写的。信陵君屈驾往请之恩、礼遇招待之情,使侯嬴铭刻在心,庆幸遇上了明主。而侯嬴故意让公子车久立于市与客谈话,这是为成就公子之名,足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忠诚之至。当公子欲要“北救赵而西却秦”时,他又为公子献奇谋盗兵符,又力荐朱亥随军椎杀晋鄙,让公子取而代之。这一切安排得如此周密,可谓对公子竭忠尽智。他知道年事已高,不能奔赴沙场效命,留下来魏王知情后,可能会有麻烦。当然,在战国时代,他完全可以逃到别国以延残生。试想,连公子送他的礼物都不肯受,那又怎么能去寄人篱下去讨生活呢?与其风烛残年、孤苦  相似文献   

6.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可是,这句话里的“秋毫”,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1869页,对“秋毫”的解释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注:“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新版《辞海》把“秋毫”这个词解释成“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它所依据的只是朱熹的注,并没有别的依据。而朱熹的注中,说的只是“毛”,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毛,新版《辞海》依据什么把朱熹所说的“毛”解释为“鸟兽毛”呢?似乎没有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8.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9.
月,阙也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  相似文献   

10.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11.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12.
《信陵君窃符救赵》(高语第四册)中有“勒兵,下令军中”一句话。什么是“勒兵”呢?课本注为“检阅军队”,教参释为“约束士兵”。根据文意,两种解释均似嫌不妥。“勒兵”该作何解呢?我认为释为“治军、整饬军队”比较妥当。台湾六十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阅读”第四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课本把句中的“持其踵为之泣”注为 :“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 ,握。踵 ,脚后跟。”“持其踵”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吗 ?“握着她的脚后跟”干什么 ?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解释说 :“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 ,燕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 ,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 ,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这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但原文中哪有关于“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的文字叙述呢 ?而且“脚…  相似文献   

15.
初一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课中,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字注解为“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见该书 P173页注⑨ )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尽妥当,值得商榷,这里的“隧”应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妥当。“隧”到底是作“名词作动词”讲好,还是作“名词作状语”讲妥当?要搞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些注释和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令人费解,这里略述拙见,供同仁指正.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为“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从这条注解来看,显然,注者是将“过”解释为名词“过失”了.既然如此,“是”又该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7.
残缺     
“月,阙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月作出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这解释让我疑惑。曾国藩把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呢?这斋名也让我疑惑。“缺”有什么好呢?为什么不求完美呢? 一直在等待一个月圆的晚  相似文献   

18.
备课拾遗     
我在教《岳阳楼记》(初中五册)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去国怀乡”的解释不尽妥当,课本解作:“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北师大出版社编辑的《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等书对这句话的解释与课本注释基本雷同。把其中的“怀乡”解作”怀念家乡”,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几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被贬离开京城之后,才会怀念家乡呢?还是作别的解释?笔者认为,离开京城与怀念家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纵观上下文,作这样的解释,也显得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注释,舛误有三,现逐一指摘辨正。一、遍赞宾客“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句“遍赞宾客”,课文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人教社教参译:“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这么注译,颠倒了被介绍者与听众对象的位置,不确。正确的解释应是“把侯生周遍地介绍给客人”或“向(在座)诸位宾客介绍侯生。”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施米特”效应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便是我国妇孺皆知的陈涉起义.有趣的是,起义首领陈涉并非开始就打出“陈王”大旗以号令天下,而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为什么要这样作呢?以今天的观点来说,陈涉虽没有心理学博士之名,但他却深谙世人崇拜名人相信名人听从名人的心理.他所诈称的“公子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