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轨测试和试应用已满半年,国家海洋局日前表示,海洋二号卫星已具备开展应用服务的能力。好消息不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近日还要接待来自法国空间中心的专家。"他们是专程来与我们探讨海洋二号卫星数据的有关事宜。"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刘和光很兴奋,"我们终于能与国外先进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遥感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微波遥感已成为世界遥感界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比可见光和红外光遥感有较高的图像和数据取得率,微波具有一定穿透能力,所取得的信息与目标的性质和状态有关,所以微波遥感能对海洋、大气、陆地的具体参数实现定量遥感。  相似文献   

3.
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绕月探测……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14日,“资源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至今一周岁多了。俗活说,三岁看大。而对于在轨运行两三年、三五年,最多不过10多年的卫星来讲,一岁就看大了。“资源一号”作为我国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中的独生子,它首次上天就成功运行,其优良的性能、良好的表现,令世人惊叹。“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作为我国首颗传输型对地遥感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6,(4):F0004-F0004
姜景山空间微波遥感信息工程与航天应用工程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36年2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朝鲜族。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来诺夫电工学院,无线电系。1962年回国参加工作后先后从事火箭定位、卫星测控、微波遥感技术及航天应用工程研究工  相似文献   

6.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7.
<正>继2004年中国成功首发"双星"科学卫星后,中科院在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将于2015—2016年陆续发射4颗科学卫星,并积极组织相关空间领域大型国际科学计划,体现了中科院作为科技战略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国政府对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主管部门,空间科学作为《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立的中国航天发展三大主题之  相似文献   

8.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从此,人们广泛开展了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反演大气、海洋、陆地等参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此相应,提出了“遥感”这个名词,卫星遥感也伴随产生。随着其应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风云系列的近30颗陆地卫星入轨运行,获取了海量的地球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首次太空卫星相撞 2009年2月10日,北京时间24时55分,在距地面约805千米的西伯利亚上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太空“交通事故”,美国的一颗铱星与俄罗斯的一颗“宇宙”系列卫星相撞,俄罗斯的卫星被撞得粉身碎骨,  相似文献   

11.
微波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宝亮  赵峰 《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72-273,275
微波技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从雷达到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再到微波炉,微波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微波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微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远程实验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庞文尧  丁金婷 《科技通报》2004,20(4):311-315
对目前国内外远程实验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比较.指出现有的两种基本实验系统即远程虚拟实验系统和远程实际实验系统在方案和技术上的差别.同时进一步对远程实际实验系统的技术差别进行研究比较,指出基于HTTP协议的web编程和基于TCP协议的C/S编程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指出其使用场合,为研究和从事远程教育的工程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电磁场微波类课程普遍采用线上授课模式。该文介绍了目前可开展线上教学的平台,探索各个平台可使用的具体功能与电磁场类课程可开展的线上授课形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提高电磁场微波类课程线上授课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探索可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灾害和生态工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林业行业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提出了我国未来林业遥感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大力推动林业遥感卫星、航空遥感平台、林业遥感信息产品标定与真实性检验场、林业遥感综合服务平台等天、空、地一体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大林业遥感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提升林业遥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代遥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或航空平台对地物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数字化成像观测,业已成为人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多领域空间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手段。文章概述了当今主要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21世纪遥感科技的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时代发展特征及其他重要技术突破,介绍了遥感科技在国民经济、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等多领域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遥感科技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鲫鱼肉中的总汞。优化了实验条件,得到的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好。本实验检测鲫鱼肉中总汞的含量测试结果0.024mg/kg,明显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微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313-313,283
文章分析了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特点,根据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设计微波感应输电天线的实验,探究天线通过RC(阻容)振荡原理,实现微波感应信号传输装置的信号源。并以PIC微控制器控制功率放大器改变振幅、帧频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并增加电磁感应电力能量传输效率。以微控制器输出驱动功率放大器,既而可以达到振荡特性可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广西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百色不同地区木薯产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Pb、Cd、As、Hg、Cr、Cu的含量;通过优化消解条件和ICP-MS仪器的分析参数,从而达到有效的检测结果,各元素检出限(ng/ml)分别为:Pb(0.47),Cd(0.083),As(0.13),Hg(0.22),Cr(0.34),Cu(0.22),方法精密度:3.24%~7.24%,加标回收率:95.3%~106.8%;实验方法适用于土壤中Pb、Cd、AS、Hg、Cr、Cu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为科学的种植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影像光谱特征的景观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丁丽霞  王人潮  周斌 《科技通报》2005,21(3):266-271
以浙江省沿海地区为例,利用遥感光谱信息和系统聚类法,对景观进行区划,结果综合反映了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及其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造成的区域性差异与特征。从而得出结论,利用遥感光谱信息特征进行大面积景观分区是有效的、客观的、快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