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面》是阿累在1936年10月鲁迅去世时写的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阿累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但时隔四年却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终生难忘。他究竟难忘鲁迅先生的什么呢?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以笔为武器,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在当时,鲁迅是有志青年的偶像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教材,讲好“导论”部分,应重点讲清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何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实质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学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回答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同学们坚定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研究探讨的问题,出现过种种不同的理解。其中,不少同志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依据。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毫不例外地把我国学校目前实施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了“单线挂钩”和“简单的对号”,把前者作为后者的一种引申,或是同一方向的发展。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教育目的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究竟是指什么?它是否就是确定我国教育目…  相似文献   

5.
1鲁迅做驳论,就是厉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驳论就是匕首、投枪,又是春雷、战鼓。鲁迅的本事我们能学到手吗?全部学到不好说,但读过的文章,只要揣摩到家,还是可以学到手的。就这一篇驳论我们要揣摩:鲁迅为什么独具慧眼,目光如炬?鲁迅为什么鞭辟入里,针针见血?文章写于1934年,这个时候的鲁迅已经精通了马克思主义,鲁迅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作战,靠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他深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他明彻,他正确,他有威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国民党政府的绝望、鄙夷、唾弃,对共产党及其工农红军的敬仰、颂扬、信赖,都溢于言表,鲁…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如果这个方向本身是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很难说,我们不停地往前跑,究竟是通向理想.还是通向深渊?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如果这个方向本身是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很难说,我们不停地往前跑,究竟是通向理想.还是通向深渊?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当前的"大众"究竟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究竟需要以怎样的形态、遵循怎样的路径才能够有效地"化于大众"?多质的大众、多样的转化、共享的价值,当是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应当把握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前提——准确把握多质的大众,过程——积极构建多样的转化,目标——努力形成共享的价值,这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10.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认为有阶级性的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这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认为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师:鲁迅与房龙在自己的作品中各自写了一个先驱者形象。作为先驱者,这两个形象有何相似之处呢?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究竟应冠以什么名称?近几年来,丛大川先生多次著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人本主义,并最终在(入本·实践·自由:马克思新哲学观的本质和取向》(戏(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作了完整的说明,以“人本、实践、自由”三个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石,从而形成了丛先生的实践人本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如何评价丛先生的这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呢?毫无疑问,与传统教科书体系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相比,这一新的观点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因为它克服了传统体系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读者致函《中学语文》编辑部,问及鲁迅的外婆家究竟在安桥头还是在皇甫庄?它与鲁迅有何关系?受编辑部委托,特作简要回答。鲁迅的外祖父鲁希曾在《答内阁中书周福清并贺其子入泮》信中有“蜗居不啻三迁,蠖屈已将廿载”一语。这封信写于1879至1880年  相似文献   

16.
太阳系行星的"裁员"行动 太阳系有行星,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但是行星究竟是个啥"东东"?你搞清楚了吗?行星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徘徊者"。人们对行星的传统定义是: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为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那么,为什么要把“特色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从而使“特色理论”教育成为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特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决定的。而要实现这一根本要求,就必须深化“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特色理论”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 在《少年闰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并呈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闰土让鲁迅先生回忆了那么多年?教师让学生读书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正要读书时,教师却进一步“明确”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鲁迅与闰土依依不舍的画面,并让学生谈“我”为什么与闰土依依不舍。学生回答:因为闰土心里有“许许多多稀奇的事”。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许许多多稀奇的事”。由此.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转了一大圈,  相似文献   

19.
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所论对象的客观真实?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的观点”?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鲁迅当时所处的“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离开阶级斗争的观点?……在这一系列事关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上,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评价鲁迅,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温州人与其他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温州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温州人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吗?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温州实践、温州传统文化可以正确解开温州人的谜底。文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阐释了温州人的存在方式在于温州实践,温州人的遗传基因在于温州传统文化,温州人的本质在于温州人的社会关系。温州实践、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人的社会关系共同构成温州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