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乐谢章铤诗词古文兼工,古文最著.道光末,谢章铤与侯官刘家谋定交,诗词多有倡酬.刘家谋往台湾府任教谕,同治初卒于任上.刘家谋卒后,谢章铤为作序、跋、传记、祭文多篇.这些古文表达两人的情谊,以及谢氏对闽海时政的关注.谢章铤这些古文固然体现他的古文观,即修身养气,读书穷理,修辞立诚,而较之作者早期的古文更为务实.谢章铤十分赞赏高澍然的古文,又指出高氏古文缺少"长江大河万怪皇惑"的境界;其实谢氏的古文虽然较高氏务实,但仍然未能达到这一境界.把高澍然一派的古文推向这一境界的,似只有金门林树梅能胜其任.  相似文献   

2.
何振岱寿香社词作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振岱步其师谢章铤结聚红榭作词之后继,续在福州开寿香社指导作词,按实绩可视为清代闽词之结响,又堪称民国词坛的一朵奇葩。社员创作集中在社课、赠答、游览三个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艺术特色。由于寿香社的培育,部分社员成为建国后福建古典诗词创作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4.
欧阳詹、韩愈、柳宗元是共同致力于古文创作的亲密战友。然而,如果仅考察贞元时期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欧阳詹是毫不逊于韩愈和柳宗元的。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领袖地位源于他们的理论建树和古文创作上的勤奋实践。但是他们的主体理论和创作高峰均在欧阳詹逝世后出现。在世时,欧阳詹常给予韩柳鼓励和支持,可以说,欧阳詹不仅是古文运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是高潮来临的重要推手,是高潮前期的掌舵者。  相似文献   

5.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在对前人有关韩派古文衰落原因的散论进行归纳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韩派古文创作逐渐销沉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道"的超现实性;二是情感枯涩。  相似文献   

6.
光泽高澍然是继王慎中、朱仕之后清嘉道间福建的著名古文家,颇受陈寿祺、谢章铤、陈宝琛、马其旭、陈衍等重视。澍然治古文以韩愈为主,辅以李翱,重视言与行的结合,重视言之见于行,反对负奇而贵平易。澍然的《抑快轩文集》七十四卷,传世钞本、选钞本九种。谢章铤同治钞本最早,光绪钞本最完备,周凯评本也有相当价值。螺江陈氏抄本可能据谢钞本转钞。澍然的古文平易近情,清微淳茂,桐城之外别是一家。《文集》还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御夷八议》长文,"留心当世之务",可谓文集压卷。文集不足处是取资未甚广,未足以惊人魂魄。  相似文献   

7.
小古文是古代以文言文写作的短篇,篇幅简单短小。易于理解是小古文的特点。与古诗词不同的是,小古文以叙事文字表述,更具故事性,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材中的《两小儿辩日》《自相矛盾》,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但局限于课内有限的阅读还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将目光投射到"小古文课外阅读"这块沃土上,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眼于未来,不只让学生学习,更要在学习中模仿、创作,为小古文学习带来全新体验。在这个思路的触发下,于是有了小古文创作课堂实践探索的着手之处。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在广西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但实际上,桐城派与广西的最早接触,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他就是雍乾时期广西武宣人陈仁。陈仁从游方苞十年,受方苞古文思想影响,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和论文以辨体为先的思想。其古文以文气雄伟著称。陈仁虽未能掀起广西学习桐城古文的风气,但他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结合清初以来广西古文创作经世实用的文风,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清代广西古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为桐城派在广西的兴盛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小古文的一把钥匙;创作是激发孩子"读"的兴趣,分享孩子"读"的成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初唐陈子昂所引领出来的古诗运动,确实影响到古文运动的发展,这是因为初唐文人继承汉儒经学传统,重视《诗经》导扬讽谕的功能,且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一脉相承的《诗》学观念看来,他们将美刺讽谕、反映现实的"比兴"手法,视为儒家诗教的主流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创作中,成为一股改革文风、功不可没的力量。柳宗元比韩愈更能运用比兴观以从事古文讽谕写作。他肯定"文有二道",其中之一是"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因而大量创作讽谏当世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文章,他所谓"本之《诗》以求其恒"的"恒",正是来自《诗经》的传统而后创作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古文作品。  相似文献   

11.
清乾嘉之际福州名士林雨化擅长古文创作,其道德文章直接影响了梁章钜、林则徐等人。他古文观的核心是"真气"论,认为"真气"出于"中心",惟有"真"的"气脉"流贯全文,文章才能流畅顺达。与出自"中心"的"真气"相一致,文章的语言风格应该恬淡、平和、自然,这样才能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他的古文创作融合了《左传》、《国语》、《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等历代名家之长,推陈出新,使文章简洁明达、平和恬淡而又不乏跌宕俊逸、醇雅隽永。  相似文献   

12.
复古派"末五子"之一的屠隆文学思想表现了由复古向性灵过渡的特征.屠隆的"性情说"提倡文学抒发个人性情,以"各极其致"取代格调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从而超越了复古派的格调理论."性情说"是对复古派"情真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屠隆"性情说"的内涵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文人思想的变化,复古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内涵会发展成导致复古派消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领域学术成就颇值得总结,邓乔彬教授便是此领域取得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在治学风气不断变化中,邓乔彬在顺应时代学术精神的同时,从解决学术之“惑”出发,坚守自己的特点,不断拓展领域,形成了“求通尊专”的治学风格;虽以古代文学、画学为研究对象,但始终接续现代学术的思考起点,传承现代学术精神;在时代学术潮流与个性优长的双向作用中,围绕古代文艺与文化史的关系,不断探索并拓展对古代文学、画学的比较诗学、文化学研究路径,并始终以真善美为旨归,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以一己之力撰写多部通史、断代史专著,对古代文艺学研究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在文献学理论创新上取得巨大成就,在辑佚学上主要讨论了辑佚产生原因、辑佚起源、辑佚的界定、辑佚的取材、鉴定辑佚书优劣标准、辑佚的价值等理论问题,开启了辑佚理论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辑佚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玉谷的古诗鉴赏,思想理论上继承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观点,鉴赏方法上集前人古诗鉴赏之大成.他的古诗鉴赏,注重介绍作者生平事迹、阐释本事背景、解释重点词句、提示思想主旨、揭示艺术方法、采用灵活形式.读者从其古诗讲述解析中,可以了解作者情况,认识思想内容,领略创作艺术.他的古诗鉴赏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今许多古诗鉴赏文章,在行文上基本沿用的是张玉谷的古诗鉴赏套路.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的学术取向经历了从重“义理、词章”到“义理、词章、经济、考据”缺一不可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他的古文思想上,就是“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他始终赋予“词章”独立的学术地位,总结了古文写作中从如何运气,到怎样谋篇布局、造句选词等方面的技巧经验,体现了“文道俱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派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19.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孟郊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诗人 ,他精思苦吟 ,创作了五百多首优秀诗篇。其诗风主要形成了“硬派诗”的典型特征。在内容上 ,主要体现为力求散化 ,以文为诗 ,对山水描写怪异美的追求 ,以复古为革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