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古书编目著录时,要著录一书的著者。它是与书名有同等重要意义的项目,是区别一书与它书的另一重要特征。著者姓名与书名合起来是确认一定著作的唯一有效的标志。对著者著录的基本要求是:一个著者只能有一个姓名,凡是具有不同姓名的同一著者,如别名、字号、室名等都必须统一于一个姓名,同时,也要做到同姓名的人有所区别。其目的都是为了集中同一著者的各种著作,并且使不同著者不致混淆。通过组织著者目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某一作家的著作。它的基本形式是“时代、姓名、著作方式”。 1、著者时代  相似文献   

3.
图书市场上出售的最新畅销书有不少是写外国人或外国题材的,而且作者署名也是西式的。可是,如果读者当真认为这些书是外国人写的、中国人译的著作,那就上了书商的当。因为这种书其实是由中国作者用中文写的,署洋名是为了让粗心的读者上当,为自己捞钱。 谢尔、罗斯、乔纳森、林德尔、罗纳德,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姓氏,所以,当署有这样姓名的书籍又是以泰森、哈佛、基辛格、华尔街为内容时,容不得读者不相信这些书是翻译作品。不过,稍有图书版权常识,你就会看出破绽,在这些书上只有某某著,而  相似文献   

4.
盲人阅读机     
《图书馆》1980,(2)
美国有一种盲人阅读机。它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盲人想“看”什么书,只要把书放在机器上,按一下电钮,书上的字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3,(11):70-71
《今夜星光灿烂》是王安忆非虚构系列的第四本,书中共收录了五十八篇散文。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记录了王安忆对于一个人的回忆和理解。这些人里有巴金、陈凯歌、陈丹青、葛优这样的大家名人,也有邮递员、手艺人,甚至不知姓名的过路人。这些人就如同在王安忆的人生中闪耀的点点星光,于不经意处留下了一些痕迹,照亮了她思想天空的一隅。  相似文献   

6.
这本手册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用不着我多加介绍 ,看看本书编著者的名单就会有个认定。编著者的学识和经验是令人信服的。有人也许怀疑他们不过是挂名而已。我要说 ,不是。他们不是挂名 ,像现在流行的那样 ;而是实干 ,这几位一直都是干实事的。这本手册为什么以作者和编辑为对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生活讲究快节奏,什么都快,包括采访。 这和以前我所看过的诸如采访方法论一类书中的要求是大不相同了。那些书上告诫记者,在去采访一个人之前,一定要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在一些中外记者自己写的书里,甚至谈到准备工作要一个月左右。即使短期准备,即使是采访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要一周或两三天的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8.
●阅读习惯 23.9%的被访者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在读书时要做笔记;8.5%的被访者极为欣赏自己的见解和书法,他们直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67.4%的被访者习惯于在书上画线、作标记;27.7%的被访者有折书角的“毛病”;53.6%的被访者读书时习惯于夹书签。 33.1%的被访者习惯于一口气把书读完  相似文献   

9.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项羽这种英雄人物。当然不喜欢读书。刘邦也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读书人。不过刘邦会用读书人,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汉胜楚败。这也是一个原因。苏轼这两句诗倒也不尽是戏言.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认真了。就忍不住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常有严重的后果。这一点。坐牢贬官的苏轼当然深有体会。而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一个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说什么真话.就凭他读过几本书的“成分”。已经忧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三联的书上认识陆智昌的。平日里凡是只要拿到三联的书,总喜欢先把它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地浏览一遍,如有护封的,还要把护封掀掉看看没有护封的样子。如果在书店里,看到适合口味的还要买下。时间长了,家里也就放了不少三联的书了。  相似文献   

11.
读了20多年书,以前做事也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印在书上,而且是印在别人的书上。是在别人的书上作靶子、受批判吗?不是。虽然,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屡见不鲜,但我毕竟晚生了几年,没遇上如此厄运。是在别人的书上作典型、受表扬吗?也不是。我虽然自问工作干得不错,但无奈总与“英雄”、“模范”、“积极分子”之类的光荣称号无缘,所以总也没有成为别人“书面表扬对象”的福分。  相似文献   

12.
漫谈平庸书     
记得年少时,书对我们是很神圣的,其中的每句话都是千真万确,不容半点有疑。无论怎样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只要有人说声书上说了……,争论马上偃旗息鼓,心目中对著书立说者的崇敬就更不用提了。后来,接触的书多了,才知道书也有个品格问题,有的高雅,有的低庸,有的庄重,有的轻佻,有的深刻,有的浮浅,……。日久天长,平庸书一词渐入脑中,偶尔也敢妄论几句。  相似文献   

13.
有部为作者、编辑编纂的书,字数可观,八十多万.其主编、副主编、编著者,均为当今编辑出版界的大牌人物,头衔为总编辑、副总编辑的占大多数.书也编得很有力道,走实用一路,于作者、编辑裨益颇丰.不敢讳其名,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编辑实用手册>是也.  相似文献   

14.
重读《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首先想起的一段佚事:在多年前江西进贤一次读书人的联谊会上,有一位书友请徐雁先生在他收藏的复本《秋禾书话》一书上签了名。消息传出后却惹得藏书人纷纷联系要求转让,结果僧多粥少,书主也不想得罪书友们,就拿到了孔夫子网上去竞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出版事业大幅度的发展,书刊形形色色,什么都有,以应各类读者的需要.一方面又把绝版已久而目前仍很适用的书重印问世,这是好现象,值得提倡.但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原有的工具书和其它书籍,在条件不够,未能把它修订和增补,便急促翻印出版,恐怕只是权宜之计.有的书翻印时往往把当时编辑的名单和序跋一起删掉,这样做是否适当,似乎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书籍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他就将书放在方板上,用手捧着方板看,唯恐手上的汁渍会沾到书上。他曾多次教导儿子公  相似文献   

17.
藏书票,最早只是用于藏书标识的,其功能很简单、很朴素,没有过多的意思。相当一个时期内,藏书票是作为主人及其书籍的附庸或“婢女”存在的。谁的书贴谁的藏书票,谁的藏书票肯定就贴在谁的书上,而不会贴在别人的书上。  相似文献   

18.
漫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知识的人把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便成为书。有价值的书是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也存储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  相似文献   

19.
一、布朗(Brown)法这种方法的借书手续是把插在书底页书袋里的卡片(上面印有书名)抽出,夹在读者的借书证里,将这些借书证按读者姓名字顺排在盒子里,每天只排当天借出图书的借书证,盒子标明借出日期,另在借出的图书底页书袋上插上一张注明借书日期的卡片。还书时根据这张卡片的日期,按读者姓名字顺,在相应的盒子里抽出其借书证交回读者,把印有书名的卡片插回图书底页的书袋里。  相似文献   

20.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