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韩愈《醉赠张秘书》)孟郊的诗歌是中唐诗坛上一枝奇葩。他戛戛独造,苦心经营,用心血浇灌出“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的奇崛险怪、古劲苍拗的艺术花朵,在唐代诗歌的百花园中散发出奇异的芬芳。从孟郊的诗歌创作来看,明显地受到他同乡诗僧、诗论家皎然诗歌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孟郊诗歌内容特色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中唐时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密切相关,其诗歌中隐逸的情绪、清远的神韵、趋于冷峻的色调以及追求奇险怪的倾向和浪漫的审美追求,都得益于道家精神的浸染,而这一点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道家精神对孟郊诗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哲学、宗教作用于学创作的深刻性、复杂性,同时认识随着社会化的演进,人们的审美思维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孟郊诗歌风格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孟郊山水诗歌的基调分析以及语言特色的概括.对孟郊山水诗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寒苦”是孟郊山水诗的基调,“奇险瘦硬”是孟郊山水诗的语言特征,自造新语、简古概括、改造典故和以方言口语入诗是孟郊最常用的避熟避俗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开山人物,他的独特经历和个性造成了他在诗歌审美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即追求一种“不美之美”,他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不大引人注意的对象,如苦寒、贫病、怪奇、恐怖等方面,从而表现出一种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孟郊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倾向入手,将研究深入到诗人的感觉层面,分析其独特的感觉方式、表现手法及与大历诗、元和诗的关系,指出孟郊在唐诗演进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第一,作为皎然和韩愈之间的过渡性人物,孟郊对中唐复古思潮起了前导作用;第二,其诗歌中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强化和深化了诗歌抒情的主观色彩;第三,孟郊用独特的诗歌语言形成了他主观化的艺术表现,为中唐尚奇的诗歌风气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在宋初八十余年时间里,宋人很少论及孟郊及其诗歌;至宋仁宗庆历至北宋末,学孟郊、论孟郊的逐渐多起来,相关诗风批评也随之而来,基本上确立了其“寒苦”的诗风特征;迨至南宋,孟郊诗始获得正确认识,“格致高古”、“古淡自足”,似为南宋人对于孟郊诗之印象。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孟郊及其诗歌的评价并不高,这一状况与宋人根于心性中和的诗学理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论李白尚"清"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白有着尚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这表现在他一系列以“清”为主要审美尺度的审美活动中;这些审美活动有以清论人、以清论物、以清论文艺等。李白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与尚“清”的审美理想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美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形成了他诗歌形式论、审美目的论以及审美风格论等美学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4.
钟嵘在他的诗歌理论批评专著《诗品》中,通过对选入其中的一百二十二位诗歌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充分肯定了五言诗的形式,打破了那种认为四言为“正宗”、五言为“流调”的保守观念,起到了针砭颓风、矫讹归正的积极作用。同时,作者提出了其品评诗歌的原则———“滋味说”,其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创作的学说,也是审美的原则,更是品评诗歌的准则。总之,“滋味说”是一个严密的诗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三丰诗歌“灵性”说以道家道教本体论哲学为指导,将诗歌的产生归之于诗人客观存在的心灵或灵性之流露,不同于传统儒学“诗言志”观从义理上对诗所做的阐释,通过对吕洞宾、韩湘子和苏轼、邵雍分别代表的道、儒诗人诗作的验证,圆通了自己的诗歌灵性说,并进一步设计了诗歌灵性流露的多种方法原则。不仅如此,他对于“灵性”的语汇称谓及其文学意趣诉求与审美追求,与中晚明“性灵”诗学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因此,张三丰诗歌“灵性”说在我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刺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18.
今日所见孟郊诗歌的最早集子,是北宋宋敏求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的《孟东野集》。宋敏求如此编排孟郊诗歌,除了受《文选》类总集编排方式,以及宋初编辑大型类书之风的影响,还与孟郊诗歌多为古体的创作实际紧密相关。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方便后人学习孟郊诗歌,亦为今人研究孟郊诗歌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孟郊诗歌带给读者的是读之不欢、弃之不舍的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是中唐奔竞士风的反映,也与孟郊真率坦诚的个性气质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孟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孟郊诗歌里的许多意象都是激烈冲突、不和谐的。在人与自然、我与"群"的对立中,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优美等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狰狞、血腥和悲观。孟郊的诗歌创作,昭示着一种新的诗歌风格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孟郊是一位既继承传统又力求变革创新的诗人,为中唐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歌创作具有“苦寒”、“苦吟”及关注社会民生的特点;其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一为险怪、冷峻、奇峭;其二为“高古”;其三为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